科大辦大中華區首個「AI電影節」 邀5屆奧斯卡獎得主擔任評審
發佈時間:10:59 2025-04-16 HKT

人工智能(AI)技術近年迅速發展,並不斷與藝術創作領域融合,為培育新一代藝術科技人才,科技大學近日舉辦大中華區首個大型「AI電影節」,吸引全球82個國家及地區、逾700部100%由AI生成的短片參賽。科大首席副校長郭毅可表示,今次活動不僅是推動藝術科技的里程碑,更有助促進創意交流,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部分作品出自艾美獎提名編劇及業界翹楚
科大昨日為「AI電影節」舉行記者會,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助理教授饒安逸表示,電影節參賽作品題材廣泛,包括科幻、奇幻、歷史紀錄等類型,部分作品更出自艾美獎提名編劇及業界翹楚之手,而最年輕的參賽者來自美國,年僅13歲。35部入圍影片將於本周六在科大校園放映,屆時將公布最佳影片、最佳敘事及前沿獎的得主。翻查科大網站,參賽短片的片長需要最少達3分鐘,參賽者亦需簡介使用哪些AI工具、如何製作影片等,並確保在版權方面沒有違規。
負責主辦電影節的科大藝術與機器創造力學部署理主任傅紅波表示,現時社會有許多藝術家,但真正懂得應用AI技術的人才不多,在現今藝術科技時代,掌握如SORA、King等AI影片生成工具對業界至關重要。他希望透過電影節,集結電影製作人、內容創作者及藝術家,營造協作環境,推動知識交流與藝術科技探索。
邀請《魔戒》Richard Taylor任評審
至於評審方面,校方邀請到5屆奧斯卡獎得主、以《魔戒》系列聞名的 Richard Taylor,以及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院長曹頲教授等。其中,Richard Taylor的工作室3D美術師及技術顧問Chris Williamson透露,評選參賽作品時,他同時以傳統短片製作的敘事框架與AI技術創新性作為衡量標準。另一團隊成員、維塔工作室藝術總監鄭子毅補充,評審首重故事感染力與角色塑造,其次是檢視AI技術的應用技巧,包括角色與場景、劇情的連貫性。
其中一個參賽作品名為《Mirror鏡中》,科大博士生及製作者唐譽瑛指,作品以AI技術重新演繹其2021年創作的短片,作品旨在透過鏡子反射,呈現女主角不同的自我形象。她指,AI版本作品僅用5天即可完成,而當年真人實拍及製作需近3個月,成本亦較高昂。她認為,雖然AI生成視覺效果優秀,但仍存在技術局限,例如難以精準呈現鏡面反射光影。
另外,最近ChatGPT生成吉卜力風格圖片引發知識產權爭議,香港專業電影攝影師學會名譽顧問魏天明認為,使用AI工具與擁有AI生成作品是兩回事,他以土地使用權為例,「我讓你居住在這棟樓,但這棟樓不屬於你的」。
傅紅波則坦言,AI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尚無定論,需學界進一步探討。他又認為,本港近年持續推動AI發展,例如在中小學加入AI、編程教材,有助推動本港AI發展。不過,比較香港與內地AI發展,他承認香港起步較慢,但香港最大優勢在於人才培養,擁有多所世界百強大學,只要香港能留住人才、港府加大力度支持AI創業,建立寬鬆的環境,有可能「更有助於一些像DeepSeek那種黑馬產生」。
記者 鍾綽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