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不完的愛︱斬竹灣抗戰紀念地追思行
發佈時間:08:00 2025-04-26 HKT

由民政及青年事務局資助新界青聯發展基金會主辦的「港」不完的愛 — 青年正向思維計劃,以國家安全和愛國愛港的傳承為主軸,讓青年透過參加昔日東江縱隊和香港警察的各項活動,幫助香港青年培育正確價值觀,加強國民身分認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一起說好香港故事。
以下是參與青年在活動後所撰寫的感受:
站在斬竹灣紀念碑的陰影下,我觸摸著花崗岩上凹凸的114個名字。這些被歲月風化的銘文,此刻竟像血管般在我掌心下搏動,將80年前遊擊隊員的體溫傳遞至今。歷史課本裡冰冷的數字在此刻具象為一個個年輕的生命 ── 他們中或許有人與我同齡,卻在1941年那個寒夜裡握緊土製步槍,用血肉之軀築起新界的屏障。

肅立於紀念碑前,全體師生低頭默哀的六十秒裡,並將手中雛菊輕放碑座的動作整齊得恍若軍禮,以表對烈士的敬意。
轉赴黃毛應玫瑰小堂,抗日戰爭時期遊擊隊東江縱隊港九大隊成立的基地。導遊在那裡講解了很多故事,當時,鄰近的村落居民大都信奉土地公,這些農民早已用生命詮釋了最純粹的社會契約。他們供奉土地公的香爐旁,靜靜躺著遊擊隊員磨損的槍托,民間信仰與家國大義在此奇妙交融。為了對抗大族,儘管他們崇拜民間神祇,黃毛應與同區其餘7個村落曾經組成聯盟,名為「聯鄉」,黃毛應乃村落聯盟中第二大的村落。
歸程巴士駛過獅子山隧道,我忽然讀懂了方尖碑的隱喻。這座刺破蒼穹的紀念碑不該是隔絕古今的界樁,而是連接著不同時空的臍帶。先烈們用生命孕育的,不只是今天的和平,更是血脈裡永不斷裂的精神基因。當代青年與其說在「傳承」歷史,不如說我們本來就是歷史枝椏上萌發的新芽。
這次斬竹灣紀念碑参觀之旅,當我明白了香港先烈之前的種種事迹,讓我深深明白到香港先烈為香港和現代生活的我們做出了貢獻那我深深明白抗日先烈的勇氣和責任,他們都是值得被人尊敬爱護的英雄。
撰文﹕獅子會蔣翠瓊中學俞俊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