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漢全席 到底吃甚麼?平民都吃得到?|星島教室
發佈時間:16:41 2025-04-28 HKT

滿清管治中國後,官場花費於宴會飲食甚多,批評不絕。而宮廷重視的是飲食禮儀,通過滿席、漢席分立,以見尊卑,維繫政權。到晚清道光以後才發展成「滿漢席」、後成為「滿漢全席」。「滿漢全席」的演變一方面反映時代大局下,清代管治轉變;同時這四字又慢慢成為了一種「文化符號」,代表着中國豐富菜式的「集大成」,別具意義。
清初「千叟宴」
「滿漢全席」以「滿漢」冠名,自然聯想到滿漢管治。實況是清初乃至中葉其實未有「滿漢」一起吃的「全席」。據《大清會典》,清初安排重要筵席時明分「滿席」和「漢席」,兩者菜式不同,差異主要體現在菜餚饌品、個別膳品等,而不同的要點更在於禮儀。無論如何,配合滿清的統治,滿席禮儀較重、所費較高,地位更尊。而「滿漢全席」成為「官場之菜」要到晚清時期。清二百多年間,「全席」大約只有七八十年。
論清初有名宴會,當數宮廷「千叟宴」,「叟」即「老也」。何謂「老」?現今香港平均壽命八十多歲。然而清代平均壽命不及於此,古人甚至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之說。康熙曾多次宴請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包括滿蒙漢在職與退休大臣及百姓等千人,賜宴宮前,並作〈千叟宴詩〉紀念。這些尊貴客人獲安排豐盛宴會,當時亦分「滿席」、「漢席」等吃,不以「滿漢全席」形式出現,禮儀上多依滿制。
延伸閱讀:輪胎奧秘:行車安全的DNA解碼|星島教室
何時何地能「吃」?
清初,如果清宮吃不到「滿漢全席」,民間吃到嗎?清代揚州富庶,鹽商尤其富有。黃俶成〈論兩淮鹽業經濟對清代學術文化的影響〉統計:「中國的經濟總量是世界的32%,揚州鹽商鹽稅佔了世界8%經濟總量,富甲天下」。鹽商因為宴請官府,彼此應酬作樂,不惜千金。鹽商把滿席、漢席上的珍品集於一席,山珍海味。某程度上,他們吃的就是滿漢「全席」。清代滿漢菜品、禮儀的慢慢合一,多是漢人先辦起來的,在飲食禮儀上亦慢慢貼近漢族社會。
有說自乾隆南巡後,「滿漢全席」由揚州流行到各地。不同地方,不同承辦者,禮儀程序不盡相同。當然,這盛宴很少人能吃到。「聽」過「滿漢全席」菜式的倒比較多。百姓接觸「滿漢全席」,可能是在一段《報菜名》的表演中。《報菜名》稱《菜單子》,亦稱《滿漢全席》,是相聲作品。大師李德鍚原創的《報菜名》共204道菜。開首是「有蒸羊羔、蒸熊掌、蒸鹿尾兒……」,後來傳承中增刪,多時達300道菜。當然這種望梅止渴,僅是一種文化趣談。
如何吃,吃甚麼?
「滿漢全席」這盛宴,到底吃甚麼?乾隆年間《揚州畫舫錄》載,「全席」有滿漢百計名菜。較有名的食材包括︰
- 「山八珍」︰駝峰、熊掌、猴腦、猩唇、象拔、豹胎、犀尾、鹿筋。
- 「海八珍」︰燕窩、魚翅、大烏參、廣肚、龍骨、鮑魚、海獅、狗魚。
- 「禽八珍」︰紅燕、白鶴、鵪鶉、天鵝、鷓鴣、彩雀、斑鳩、紅頭鷹。
- 「草八珍」︰猴頭、銀耳、竹蓀、驢窩菌、羊肚菌、花菇、黃花菜、雲香信。
這些珍禽異獸、山珍海味,成為美味佳餚。
吃法上,清代官府較大程度保留袁枚《隨園食單》中述「十六碟、八簋、四點心」的模式,用傳統八仙方桌,「首席」多是「專席」。這些禮儀慢慢放寬,漸近晚清時,民間多是方、圓兩餐桌兼有,少設專席。時代改變,桌面大小、膳品品種、餐具用器、侍宴人數等都在改變。小中能見大,亦可見滿清管治情況。
也許不變的是大家嚮往美食,現代版「滿漢全席」薪火不滅,彷彿是一種文化傳承。1977年,日本電視台「滿漢全席品嘗團」在九龍國賓酒樓設宴舉辦「滿漢全席」,汪明荃等十二名嘉賓品嘗。兩日四餐包括老熊掌、崑崙網鮑、象鼻、龍魚腸、猩唇、猴腦等野味,豐富菜式。當年太古城大單位約十五萬元,而該「滿漢全席」價值十萬元,豐盛可想而知。吃飯當下衛星傳送回日本直播,也可見「滿漢全席」體現飲食文化軟實力。
誠如國家烹飪大師劉敬賢言︰「『滿漢全席』薈萃各路菜系傳統名菜精華,總結烹製規律……對於繼承發揚中國烹飪技藝……大有裨益。」「滿漢全席」歷經沿革,側面反映清代管治改變,同時成為大家心中「中國美食的集大成」。彷彿成了文化使者,展現着中國烹飪與美食文化的偉大!相信「滿漢全席」會繼續帶着不同時代的特色,延續下去。
歷史思與行
- 如果滿清堅守着「滿席」、「漢席」的分異,重視滿族飲食禮儀,堅守不變,是否能有助鞏固滿清管治?
- 「滿漢全席」有不少「野味」,是否應該減少食用,還是盡可能貼近傳統食法?
- 現今有些酒樓以「滿漢全席」作招徠,但可能只是一桌較豐盛的飯菜,甚至沒有滿菜的影子。這樣對「滿漢全席」是一種推廣還是破壞?
清代食譜:袁枚《隨園食單》
袁枚為詩人及散文家,有人稱他為「中國食聖」。《隨園食單》是他撰寫的一本食譜,系統地介紹烹飪技術和中國菜點,是清代飲食界重要著作,出版於乾隆年間。
本欄逢周一刊登,由教育評議會邀請資深中小學老師及校長撰稿,以趣味手法,透過中國朝代的重要事件、史地、器物及人物,甚至朝代人物之超越時空故事,引發讀者對歷史的認識及興趣。
延伸閱讀:圓明滄桑|星島教室
文:仁濟醫院羅陳楚思中學副校長陳易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