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抑鬱︳中醫調節情緒疏肝解鬱學「加減題」這些都是「安神藥」!附簡易養心安神湯食譜︳親子健康
發佈時間:13:14 2025-04-21 HKT

親子健康︳根據香港心理衞生會2024年的調查,港人的抑鬱指數再創新高;同年,香港青年協會的數據也顯示,中學生普遍存在抑鬱情緒,其中應屆文憑試考生的抑鬱指數最高,甚至剛升中一的學生也出現抑鬱徵兆。今次就由香港註冊中醫師陳翠萍教大家學做疏肝解鬱的「加減題」,再學煮養心安神湯,內外兼修對抗抑鬱。
抗抑鬱︳情志內傷致「鬱」
中醫古籍中雖無「抑鬱症」一詞,但《傷寒論》、《金匱要略》提到的「鬱病」、「臟躁」、「百合病」,症狀與現代抑鬱症相似,屬於氣血津液失調的範疇。「鬱」有積滯、蘊結的意思,成因在於情志內傷,導致氣機鬱滯,與精神刺激的強度、持續時間及個人體質有密切相關。
中醫治療鬱病,強調「理氣開鬱、調暢氣機、怡情易性」,常用柴胡、白芍、香附、川芎等疏肝理氣藥,幫助恢復氣血平衡。

中藥有助改善睡眠 調節情緒
曾有一位年輕患者,童年時遭受班主任欺凌,向家長求助卻反被質疑,甚至遭受體罰。長期壓抑下,他逐漸對家人和社會失去信任。求診時,他面容憔悴、情緒低落,甚至因甲狀腺失調導致脫髮。我們除了處方中藥,也鼓勵他逐步重建信心。隨着睡眠和甲狀腺功能改善,他開始願意接觸社會,甚至重返職場,整個人開朗了很多。

另一位中年女患者反覆訴說「想死」。原來,她的工作壓力極大,下班後仍被訊息轟炸,加上更年期的潮熱和情緒波動,讓她身心俱疲。我們除了用中藥調理,也建議她培養興趣,為生活注入動力。服藥後,她的潮熱問題減輕了,情緒趨於穩定,臉上笑容也多了。
疏肝解鬱 學做「加減題」
亦曾有患者因工作壓力、婆媳問題及育兒矛盾,長期失眠,初診時更忍不住痛哭。我們在疏肝解鬱的基礎上,加入酸棗仁、龍骨、牡蠣、珍珠母等安神藥,並建議她做「加減題」:
• 「加」 - 令心靈滋潤開心的事;
從小受母親薰陶,對於養生和治未病的概念根深柢固,同時亦受到多位著名教授啟蒙,醉心中醫藥學研究,多年的臨床經驗成就了一套獨特見解,主攻內科和腫瘤。同時亦是三名小孩的媽媽,對育兒和中醫兒科保健有相當心得。陳醫師曾多次獲邀與不同機構主持中醫講座,亦常於各大社交媒體分享中醫養生及治病之道。

• 「減」 - 令身心消耗內耗的事。
即使每天有不可避免的「減」,只要多累積「加」,就能為自己每天賺取快樂。
許多家長常說:「我們當年哪有這麼脆弱?我們當年怎樣怎樣。」但每個時代的壓力形態不同。如今資訊發達,孩子自主性強,若家長能以「同行者」的態度陪伴,而非批判,家庭關係必定會更緊密,也能降低抑鬱風險。
中醫認為,情志影響氣血,而氣血失衡又會加劇情緒問題。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適度運動,避免過度執着,讓身心維持平衡,減少疾病的發生。抑鬱並非軟弱,而是身心失衡的訊號。透過中醫調理與自我覺察,我們可以一步步找回平靜與力量。

點擊圖片瀏覽養心安神湯煮法:
註冊中醫師陳翠萍
香港註冊中醫師陳翠萍,從小受母親薰陶,對於養生和治未病的概念根深柢固,同時亦受到多位著名教授啟蒙,醉心於中醫藥學研究,多年的臨床經驗成就了一套獨特見解,主攻內科和腫瘤。陳醫師同時亦作為三名小孩的媽媽,對育兒和中醫兒科保健也有相當心得。陳醫師曾多次獲邀與不同機構主持中醫講座,亦常於各大社交媒體分享中醫養生及治病之道。

相關文章︳為何女士易水腫?中醫:一方法分辨是肥還是水腫 戒掉一飲品可改善、附祛濕湯水︳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親子健康︳媽媽養生必讀!中醫:養脾胃改善頭痛變靚啲!附3個養生早餐食譜推介
相關文章︳少做8件傷「心」事 中醫:成日躁底易傷心 推介2款簡易護心茶︳親子健康
相關文章︳立春是養肝最佳時機 中醫解構:宜少酸多甘 附2大簡易食療護肝︳親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