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會2024香港國際慈善論壇圓滿閉幕|雲集全球逾二千名代表共商「行公益 結碩果」之策 啟動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 構建「植根亞洲、惠澤亞洲」慈善生態系統

更新時間:08:00 2024-09-24
發佈時間:08:00 2024-09-24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主辦、公益慈善研究院協辦的2024香港國際慈善論壇,於9月9日及10日一連兩天舉辦,雲集全球逾2,000與會者及來自超過200個本地、區域和國際基金會的代表,當中更有多位重量級嘉賓及講者,通過多場主題演講、座談演講和專題討論,就今屆主題「行公益 結碩果」相關的議題發表真知灼見。論壇期間更宣佈啟動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構建「植根亞洲、惠澤亞洲」的慈善生態系統,普惠社群。

第四屆、歷屆最大型香港國際慈善論壇
今屆論壇有來自世界各地約100位知名演講者以及2,000 多位來自40個國家及地區的嘉賓,香港賽馬會主席利子厚表示欣喜︰「今年場面確實非常熱鬧,有很多往年有出席的基金代表均向我們祝賀本屆論壇規模更加盛大,工作做得更好!今年的主題為『行公益 結碩果』。我們留意到過去數年,投入在公益慈善業務的單位越來越多,尤其在亞洲的上升趨勢份外明顯,大家都希望連結盈利與社會發展,為社會貢獻力量,這個是一個非常好的現象。而今年論壇有二千多名業界持份者及二百多個基金會代表出席,足證論壇於國際間的認受性越來越高,社會對論壇的內容和討論熱情高漲,顯示出公益慈善事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同時引證香港賽馬會一向致力確保所有支援的專案,都有實質和持之以恆的成果。」

香港賽馬會主席 利子厚先生表示:「我們的公益慈善工作效率是怎樣、成果是怎樣、用甚麼指標,怎樣將公益慈善事務專業化起來,大家都需要去深思熟慮研究,這將會是往後各界的關注重點。」
香港賽馬會主席 利子厚先生表示:「我們的公益慈善工作效率是怎樣、成果是怎樣、用甚麼指標,怎樣將公益慈善事務專業化起來,大家都需要去深思熟慮研究,這將會是往後各界的關注重點。」

與全球眾多基金會成合作夥伴
論壇其中一個主旨為促進各界合作交流,將資源和經驗共享,務求可以更精準支援目標受助人。利子厚主席表示,「過去三屆其實已經可以讓外界看到,尤其是在亞洲,香港賽馬會可以推動亞洲所有的持分者一起去想一想怎樣去將亞洲這麼大的潛力,去推動前線服務的工作。像在這兩天的講者題目,除了國際性議題外,更多的是怎樣在亞洲推動更多前線的工作和專業化。如澳州前總理、現任Wellcome 信託基金主席Julia Gillard稱,全世界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不同的問題、不同的方法去面對各樣問題,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每一個地區都要去明白自己的問題所在,然後通過借鑒不同地區的處理經驗,以應對所面臨的挑戰。而我們的公益慈善工作效率是怎樣、成果是怎樣、用甚麼指標,怎樣將公益慈善事務專業化起來,大家都需要去深思熟慮研究,這將會是往後各界的關注重點。」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前排中)、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左六)、副主席廖長江(前排左五)、眾馬會董事、行政總裁應家柏(前排右六)及眾馬會管理委員會成員在2024香港國際慈善論壇開幕典禮上合照。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政務司司長陳國基(前排中)、馬會主席利子厚(前排左六)、副主席廖長江(前排左五)、眾馬會董事、行政總裁應家柏(前排右六)及眾馬會管理委員會成員在2024香港國際慈善論壇開幕典禮上合照。

啟動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
論壇另一焦點是如何釋放亞洲公益慈善事業的潛力,公益慈善研究院和Asia Philanthropy Congress (“APHIC”) 聯合召集「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研究計劃匯聚了亞洲具影響力的公益慈善機構作為創始合作機構,旨在闡明亞洲公益慈善的範圍及機遇,構建「植根亞洲、惠澤亞洲」的慈善生態系統,促進業界專業化,以發揮亞洲公益慈善事業的潛力,普惠社群。

利主席稱,「我們很高興與Asia Philanthropy Congress合作推動『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這個為期三年的項目。亞洲區公益慈善工作的潛力很大,如果慈善業務不專業化,我們的工作效果一定不會那麼好、資源也未能用得最好。而計劃在2027年就會宣佈研究結果,讓我們可以參考在亞洲區可以用甚麼方法令整個亞洲區公益慈善的業務能夠推動得更加快。」利主席認為,香港賽馬會和論壇正好發揮平台的作用,給予亞洲區各持份者交流機會,令各樣公益慈善計劃實施的內容、時間和成效均可事半功倍,貫徹論壇主題齊心攜手結出豐碩成果。

論壇的第二日,由一場名為《「亞洲公益慈善計劃」啟動亞洲捐獻之道:釋放亞洲公益慈善力量共鑄可持續未來》的座談演講掀開序幕,並正式啟動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馬會董事、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黃嘉純(中),馬會行政總裁、公益慈善研究院董事應家柏(右五);同時代表APHIC的日本財團行政總監樺沢一朗(左五);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左四);IDEAS Dompet Dhuafa Republika基金會董事總經理Haryo Mojopahit(左三);哈立德國王基金會行政總裁Her Highness Princess Nouf bint Muhammad AlSaud(右四);Piramal基金會行政總裁Aditya Natraj(右三);陳江和基金會行政總裁李嘉昌(左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行政總監李子樹(右二);亞洲公益創投網絡行政總裁Naina Subberwal Batra(右一)和明丘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洪偉龍(左一)一同合照。
論壇的第二日,由一場名為《「亞洲公益慈善計劃」啟動亞洲捐獻之道:釋放亞洲公益慈善力量共鑄可持續未來》的座談演講掀開序幕,並正式啟動亞洲公益慈善研究計劃。馬會董事、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黃嘉純(中),馬會行政總裁、公益慈善研究院董事應家柏(右五);同時代表APHIC的日本財團行政總監樺沢一朗(左五);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左四);IDEAS Dompet Dhuafa Republika基金會董事總經理Haryo Mojopahit(左三);哈立德國王基金會行政總裁Her Highness Princess Nouf bint Muhammad AlSaud(右四);Piramal基金會行政總裁Aditya Natraj(右三);陳江和基金會行政總裁李嘉昌(左二);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行政總監李子樹(右二);亞洲公益創投網絡行政總裁Naina Subberwal Batra(右一)和明丘創辦人及行政總裁洪偉龍(左一)一同合照。
為加強大灣區監察和應對傳染病的能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群(前排右二)、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前排左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前排右一)和香港城市大學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院長Vanessa Barrs教授(前排左 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儀式由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右二)、馬會董事、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黃嘉純(後排左一)、馬會行政總裁、公益慈善研究院董事應家柏(後排右一)和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後排左二)見證。
為加強大灣區監察和應對傳染病的能力,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李群(前排右二)、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劉澤星教授(前排左二)、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趙偉仁教授(前排右一)和香港城市大學賽馬會動物醫學及生命科學院院長Vanessa Barrs教授(前排左 一)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簽署儀式由馬會主席利子厚(後排右二)、馬會董事、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黃嘉純(後排左一)、馬會行政總裁、公益慈善研究院董事應家柏(後排右一)和香港特區政府衞生署署長林文健醫生(後排左二)見證。

第四屆香港國際慈善論壇重點講者
1. 澳洲前總理、Wellcome 信託基金主席、全球女性領導力研究所主席 Julia Gillard以「東方是東方,西方是西方;公益慈善在不同社會的差異及如何更有效地協作?」的主題演講為是屆論壇揭開序幕,就現時亞洲嶄新的慈善組織湧現、全球慈善捐贈增加,探討讓世界不同地方共同合作的方法,令公益慈善事業發揮最大效益。

 2.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丹福大學商學研究院菲爾‧奈特管理學榮休教授、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所高級研究員 Michael Spence以「捐贈經濟學︰為何捐贈?為何不捐贈更多?」為講題,拆解影響慈善行為的因素,探討人們捐贈所得到的收穫,以及如何配合這些動機鼓勵捐贈,從而實現真正且可持續的效益。

Tom Daley亮相閉幕座談演講 寄語年輕人專心致志 樂活當下
奧運跳水金牌得主Tom Daley五度代表英國出戰奧運都領獎而歸,他曾在奧運比賽期間在看台上以毛冷編織手作,其社交媒體帳號一夜之間獲過百萬人追蹤。Tom在論壇的閉幕演講「鼓舞『樂動人生』:應如何理解對藝術和體育的投資?」上分享從跳水到編織的心路歷程,勸勉年輕人毋須時刻與人較勁,反倒是專心致志,以正念做好當下事情。

奧運跳水金牌選手 Tom Daley
奧運跳水金牌選手 Tom Daley

一連兩日的論壇,壓軸一場座談演講由奧運跳水金牌得主Tom Daley ;2009年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創作獎得主、美籍編劇、導演及監製Dustin Lance Black;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獎得主、香港大學新聞及傳媒中心總監楊紫燁和2023年浪琴國際騎師錦標賽冠軍、馬會騎師何澤堯一同分享對藝術和體育的投資。

四人甫出場,獲現場觀眾報以歡呼和掌聲,掀起高潮。剛宣佈退役的Tom說,運動不僅為他帶來奧運獎牌和參與世錦賽的機會,更令他學會體育賽場外的事,包括設定目標再致力完成、團體合作、自我挑戰、在低處時保持抗逆力、在競技時克服壓力等。社交媒體令Tom聲名大噪,但他認為「現在的年輕人在社交媒體上看到了太多成功,他們到處都能看到成功的例子,而且總是將自己與他人相提並論。」建議年輕人時刻保持正面樂觀心態,「真正專注於你正在做的事情,而並非總是擔心每種情況的結果…嘗試挑戰自己,而不是擔心別人。」

Tom於論壇後受訪時表示,最初開始編織是為了在訓練中放鬆,其後發現手作成品可為他人獻上快樂和愛,因此在2021年創立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讓編織愛好者透過購買針線、工具和編織圖樣或手工成品,幫助別人:「對我而言,奧運是宣揚熱情與平等的平台,而我創立社群,匯集同樣喜愛編織和關注社會議題,包括關懷少數社群和性小眾,從而為小孩的教育及體育發展等作出貢獻」。

其品牌「Made With Love」早前與「英國皇家救生協會」合作,於成品繡上「酒後勿潛水」的重要社會訊息,並把收益全數捐予協會。他稱未來會繼續在藝術、文化、運動等多個範疇持續宣揚愛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