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大與中山大學聯手 擬培養醫工交叉型醫科人才

更新時間:08:00 2024-10-22
發佈時間:08:00 2024-10-22

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施政報告》,支持本地大學籌建第三所醫學院,增加醫生數目,配合香港發展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施政報告》建議在北部都會區牛潭尾預留土地,發展新的醫學院。香港理工大學早前已向政府建議在北都成立醫學院,配合香港及大灣區人口醫療服務需求。理大在爭取成立第三所醫學院上取態積極,已就此積極展開籌備工作,包括草擬建議書。

本港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患者人數上升,多次新型傳染病肆虐,醫護人手短缺。理大一直培養大量專職醫療人員和護士,具醫療培訓經驗,有條件成立第三家醫學,成為綜合性醫療人才培訓基地。最近,理大與中山大學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展開醫工交叉領域教研合作,共同培育醫學專業人才、發展新型醫學科技課程、建設聯合實驗室、推動學術及專業交流,提升共同研究成果。今次合作更可利用內地臨床醫療資源,培養新一代醫學人才,回應香港及大灣區醫療發展需求。

今年七月,政府向立法會衛生事務委員會提交「醫療人力推算2023」,推算顯示本港醫生持續短缺,預計2030、2035及2040年的人力缺口分別為1570、1400和1200人。醫療衛生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亦表示,本港醫生人手可以外求,亦可自行訓練;前者多變、難於預測,後者比較穩定。香港醫生的主要供應,應由自己訓練,外來者可作補充。從鞏固本地醫療服務角度出發,他歡迎香港成立第三所醫學院。

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右一)及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楊清華敎授(左一)見證下,由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右二)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左二)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在醫工交叉領域的教研合作,共同培育醫學專業人才及發展新型醫學科技課程。
在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右一)及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楊清華敎授(左一)見證下,由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院長岑浩强教授(右二)及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左二)代表雙方簽署合作備忘錄,展開在醫工交叉領域的教研合作,共同培育醫學專業人才及發展新型醫學科技課程。


理大校董會主席林大輝博士指,有決心憑藉理大在醫療科技教研方面的豐富經驗和扎實基礎,有條件擴展醫療培訓至醫科生,相信新成立的醫學院將有別於現時的兩所醫學院,進一步為社會作出貢獻。

中山醫學院的基礎和臨床醫學,內地首屈一指,亦是全國歷史最悠久的西醫學院,從1866年成立,迄今158年,學生質素和研究水平位於前列。中山醫學院五年制醫學學士學位課程,亦已獲本港醫管局的認可。中山醫學院與理大擬合辦「4 + 4」雙學士醫科學位課程,探索「醫學 + 工程」專業博士雙學位課程,培養新一代「醫工結合」交叉型醫科人才,彼此有不少協同效應。

理大常務及學務副校長黃永德教授指:「是次合作是理大籌辦醫學院的重要舉措。理大是全球百強大學之一,醫療科學和工程學科教研實力雄厚,中山醫學院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科則是國內『雙一流』建設學科,合作可發揮『醫工結合』優勢。」

醫工結合大勢所趨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指,雙方合作包括共用資源和協同互補;他指,醫學工程和人工智能愈來愈重要,類似「醫工合作」,國際上屢見不鮮,甚至以嶄新機制培養醫生,哈佛醫學院學生已可到麻省理工(MIT)學習工程,通過交叉學科培養新一代醫科生。

理大配備一流的教研設施,其中康復治療科學系設有解剖實驗室,讓學生探索人體結構。
理大配備一流的教研設施,其中康復治療科學系設有解剖實驗室,讓學生探索人體結構。


理大醫療及社會科學院發展超過40年,教學和臨床研究經驗相當豐富,培育了超過五萬名醫療行業相關的畢業生,涵蓋醫療化驗、醫療影像、放射治療、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護理、眼科視光、義肢矯形、言語治療等範疇,支撐並促進香港醫療體系的長遠發展。

匡銘教授說,合作可培養下一代醫科人才,有助香港及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首先,中山醫學院在臨床醫學,共有10家附屬醫院之多,每年病人已達2,000萬,執行手術超過100萬次,10年內醫科生全國醫學大賽獲五次冠軍,與國際多家醫院和大學合作,加上醫學院一直以全英文來授課,升學、醫學研究和培訓都與本港和國際接軌。

促進大灣區融合

今次合作培養新一代醫工交叉領域人才,不單在紓緩香港醫療壓力,甚至對大灣區以至中國長遠醫療,都具深遠意義。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指,合作可培養下一代醫科人才,有助香港及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中山大學中山醫學院院長匡銘教授指,合作可培養下一代醫科人才,有助香港及大灣區發展成為國際醫療創新樞紐。


匡銘教授是傑出的肝癌專家,對地區疾病風險、慢性病以至公共衛生,均素有研究。大灣區融合之後,公共衛生和醫療數據互通,須有認識兩地醫療體系、具公共衛生知識通才。大灣區面對多項醫療挑戰,從SARS到新冠肺炎,以至地區性疾病,突顯醫工交叉復合型人才重要性。

「醫療器械越來越便攜,甚至具遠程監控功能,具工程知識的醫療人才,在早期篩檢和公共衛生領域,均可發揮作用。兩地加強醫療和公共衛生合作,先決條件是培養人才。未來智能化裝備,包括護理點檢測等,一定會發揮巨大作用,新一代醫科生可彌補現時不足,甚至在大灣區的公共衛生領域,擔任指揮的角色。」

醫工結合影響遠深

匡銘教授對合作寄望甚殷,雙方推動醫科生在香港及內地,同時取得跨境醫生執業資格,不單為兩地居民提供醫療服務,也滿足香港及大灣區對高質量醫療服務需求。

中山醫學院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科均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中山醫學院的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學科均是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


「兩家高等學府合作強強互補,可發揮巨大作用。醫工結合人才,有助研究轉化並提高醫療水平。近年人工智能、早期篩檢、遠程監察在提高醫療服務質素,愈來愈重要。中山醫學院每天門診病人近兩萬,每位醫生照顧數十病人,通過人工智能加快篩選嚴重病患,可幫助提高診斷,加快治療決策,對病人有很大幫助。」

匡銘補充指:「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自然提高生存的機率。醫學有兩個目標,首先延長病人壽命,其次是病人有更好生活質素。未來醫生具備更多工程知識,有助早發現早診斷。例如中山醫學院眼科,開始利用眼科大模型作預測性診斷,篩選出較嚴重的個案。」

理大在醫療遠程監察、篩檢診斷和人工智能都有不少研究,雙方培養具工程背景的醫科人才,通過臨床醫學訓練,可助醫學設備和研究轉化,先在大灣區落地,再推而廣之到內地更有需要的地區,發展香港成為國際醫療創新和轉化的樞紐。

匡銘教授寄望雙方的合作,更多病人從中獲益。「理大研發藉合作更快臨床研究落地,中山醫學院亦可推廣技術至縣級的醫院,中國縣級醫院達三萬多家,中山醫學院本身覆蓋至少五、六百家,雙方培養出兩地行醫人才,不單是香港和大灣區之福,甚至利國利民,惠及全中國和全球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