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傳統互動模式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中國經典名著教育劇場計劃

更新時間:09:30 2025-01-23
發佈時間:09:30 2025-01-23

新興教學法「戲劇教學」與傳統教學方式大相逕庭,主要包括「個人及參與」、「即時自發」和「社交及互動」多個部份,讓學生達到「情緒投入」的學習經歷。自2016年起,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愛麗絲劇場實驗室製作了多個教育劇場計劃,成功契合本地學校的教學需求,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投入度,將2023年起推行的「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中國經典名著教育劇場計劃」推展至更多學校,激發學生的創意及解難能力。

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成功推行英國的「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模式,植入本地學校教育生態,建立有效及全面的教育劇場系統。
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下,愛麗絲劇場實驗室成功推行英國的「教育劇場」(Theatre in Education)模式,植入本地學校教育生態,建立有效及全面的教育劇場系統。


延伸情感教育 滲透正確價值觀

計劃導演及編劇陳恆輝指出,戲劇帶來的「反思」兼備教育功能,學生在看劇的期間並非單方面接收訊息,而是主動思考並觀察劇場上發生的事。「《心之洞》描述兩個好朋友鬧翻,較貼近學生日常會面對的處境。憑藉延伸的『情感教育』,由演教員帶領學生代入中國經典名著的人物處境。除了能讓學生學懂寫作手法(用書面語表達口語對白),亦容許學生真切地表達代入角色後的正面或負面感受,與傳統教育有明確答案的模式大有不同,即使是平日比較懶散的學生都會認真地參與討論。」計劃課程設計及教學培訓導師陳瑞如補充,「教育劇場」的宗旨是讓師生一同參與演出,透過角色扮演協力推進文本並合力解難,例如該角色過於激動時應停下來深呼吸10秒,或是見到友人反目時可介入協調溝通令兩人和好如初。「透過戲劇演繹中國文學名著,再由演教員帶領討論,可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和態度,弘揚中華文化,同時滲透價值觀教育,達到整體學習的目標。」
 

激發學生創意 提升表達能力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的專業演教員團隊全是香港演藝學院戲劇學院畢業生,主修表演,演出話劇是他們的日常,兼任教育者角色卻是一大挑戰。「演教員的角色比演員更為多元。演教員需要在『藝團造訪』中的『特定時刻』激發學生創意,鼓勵臨場發揮及即時互動。面向小學生時,我們將集中建構及描繪人物情境,豐富其詞彙量,提升他們的表達能力。面向中學生時,我們主要訓練其觀察事物的角度,引領他們以文字抒發情懷。帶領討論時,不論學生年齡,我們都會當他是成人般看待,聽取他們的意見,達至小組間的協調共識。」是次因優秀表演獲頒獎牌的高小學生表示,最開心是穿上古裝的演教員有用心聆聽他們的每個意見,令他比平日上課時更勇於表達。陳瑞如解說:「在熟悉的環境(學校禮堂)加入穿上戲服的人物與劇場場景,令教育劇場能夠成功提升學生的專注力,並帶來反思的機會。」

劇團設計的前、後置活動、破冰活動、建立規則、營造儀式感和安排合適的欣賞距離都對學生學習起關鍵作用,令參與度和投入感大增。
劇團設計的前、後置活動、破冰活動、建立規則、營造儀式感和安排合適的欣賞距離都對學生學習起關鍵作用,令參與度和投入感大增。

 

演教員帶領小組討論可激勵學生創作,提高學生的讀寫動機。
演教員帶領小組討論可激勵學生創作,提高學生的讀寫動機。


愛麗絲劇場實驗室
香港賽馬會社區資助計劃:中國經典名著教育劇場計劃網站:https://www.jc-atl-tie.com/
「戲劇教育 /教育劇場」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alicetheatre.edu

計劃費用全免,誠邀本地中小學報名參與,名額有限,報名從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