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中華文化盛宴 舞樂詩情精彩呈現 第二屆中華文化節6月隆重展開
發佈時間:17:30 2025-04-25 HKT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積極弘揚中華文化,並致力推動文化發展和傳承。第二屆「中華文化節」將於今年6月至9月期間盛大展開!去年首屆活動獲得熱烈迴響,今年再次請來一眾國際級、國家級及本地優秀的藝術家,共同呈現一連串多元精彩的表演節目,打造一場視聽藝術的盛宴,與觀眾共同探索千年華夏文化的魅力。

由康文署轄下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策劃的「中華文化節」,旨在弘揚中華文化,以提升市民的國民身分認同及文化自信,同時吸引並匯聚內地和世界各國頂尖的藝人和藝團來港交流。文化節讓市民和旅客有更多機會欣賞不同的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項目,並助力愛國主義教育工作,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在香港的傳承、轉化與發展。即將展開的第二屆「中華文化節」將舉辦超過280場表演藝術節目及一系列延伸活動、電影放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講座、展覽,以及社區和校園活動,並邀得逾3,000名本地、內地及海外藝術家和150多個頂尖藝團及合作機構來港演出交流,展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深厚底蘊。


推動傳承與創新 說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
康文署總經理(文化節目)倪淑儀(下圖)在出席早前舉行的「中華文化節2025」節目簡介會時表示,今年文化節的主題是「文字」,開幕節目為中國東方演藝集團的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由國際著名編舞家沈偉創作,靈感源自宋代大文豪蘇東坡的詩詞。這部作品巧妙融合了音樂、舞蹈、詩詞、國畫、書法、篆刻、古琴、戲曲和武術等多種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倪淑儀指:「希望透過傳統詩詞文化與現代觀點的結合,展現中華文化的創新和發展,並期待沈偉老師親自指導的精彩演出。」
另一推介的守正創新作品,是上海歌舞團的舞劇《李清照》,此舞劇以當代視角呈現宋代著名女詞人李清照的堅韌精神和賡續中華文脈的情懷,透過舞蹈、音樂和舞台藝術呈現宋代美學,讓觀眾感受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下的連接;江蘇大劇院原創民族舞劇《紅樓夢》則以賈寶玉與林黛玉、薛寶釵的愛情為主線,從「十二金釵」視角重構劇情,既是對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致敬,亦以年輕一代視角對民族文學經典進行重新演繹。
倪淑儀指出文化的發展需要不同世代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年輕人的參與。她表示在簡介會上看到學生們在舞台上表演三弦琴,感受到他們的熱情與投入,認為年輕一代的參與對於文化的傳承至關重要,因為他們將成為未來的文化守護者。她強調:「傳承文化並不容易,但卻是不可或缺的。透過文化節這個平台,發揮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力量,與國際團體分享和推廣中華文化,說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

頂尖劇團呈獻連場戲寶 體現中國戲曲傳承與創新
「中國戲曲節」是「中華文化節」的重要一環,今年精選6台高水平的節目,涵蓋京劇、越調、秦腔、越劇、粤劇和崑劇。頭炮節目為中國國家京劇院的新編歷史劇《納土歸宋》,講述五代十國末期吳越王錢弘俶尊奉正朔、自獻封疆的歷史故事,表達以民為貴,追求和平安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精神主題,立意深遠。戲曲節節目將以「三國戲」為脈絡,其中由粤劇名伶阮兆輝擔任藝術總監的《三氣周瑜》和《長坂坡》,集合了本港老、中、青三代演員傾力演出,包括粤劇紅伶李龍、尹飛燕和青年演員譚穎倫等。
談到中國戲曲傳承與創新,阮兆輝強調傳統藝術的價值,認為應將傳統做得更好。他指今次演出應被視為「刷新」而非「創新」,旨在將古老的藝術形式以全新面貌呈現給觀眾。他坦言:「雖然有許多人提到年齡層問題,我已從事72年戲劇,從小做起至今仍有捧場客。面對觀眾我不感到驚慌,反而擔心自身表現是否夠好。觀眾存在與否並非演員的責任,演員只需要履行本份。」
李龍認同輝哥的說法,強調演員在演繹方面應保持認真和嚴謹。他指:「以前的觀眾主要欣賞老倌和戲服,當今觀眾的水準和知識提高,因此演員需專注於自身表現以吸引新世代。」尹飛燕則認為推廣劇應從小朋友開始,若能在他們心中激發興趣,將有助於未來的發展,並指出要用心培養新一代演員,播下傳承的種子,確保這門藝術得以持續發展。譚穎倫表示非常贊同三位前輩的看法,強調只有真摯的演出才能觸動觀眾,並指抱持認真心態是傳承的關鍵。


多角度探索中國茶文化
今年「中華文化節」特設「茶文化」系列,透過多元藝術形式展示中國茶文化的悠久歷史及其與現代生活的連繫。由香港「文化推廣大使」、國際知名作曲家兼指揮家譚盾擔任藝術總監的「譚盾WE-音樂節」是焦點之一。除有香港管弦樂團的譚盾|《茶魂》歌劇音樂會外,亦有傳統與現代敲擊樂的對話和敦煌古譜及樂舞,包括《湘西土家族女子打溜子樂團 & 香港女子打擊樂團音樂會》(包括世界首演作品《茶溜子》)和唐代遺失樂譜.樂舞《消失的藏經洞》,說好新時代中國非遺故事。
茶文化專家鄭培凱教授於節目簡介會上從歷史角度詮釋了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脈絡。鄭教授表示:「茶文化除了是人際交往的良好媒介,更深刻展現中國數千年的文化底蘊,從傳統茶館到現代茶飲店,展現出與時俱進的活力。」他提醒繁忙的都市人應學習「茶禪」的生活哲學,以延續這一源遠流長的茶文化傳統。
「茶文化」系列還設有展覽、講座和示範活動。前茶具文物館館長林雪虹博士指出香港作為近代茶貿易的重要樞紐,在普洱茶的儲存和轉化過程中扮演着關鍵角色,肩負茶文化復興的重任,充份展現了香港獨特的茶文化傳統,令人感到自豪。


年輕演奏家與非遺藝術的交流
節目簡介會上,多名本地青年三弦演奏家率先帶來精彩的現場演出,展示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他們將會在《太生與老腔—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音樂會中,與香港中樂團三弦首席趙太生以及來自陝西的華陰老腔藝術家同台演出。這一安排旨在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承,體現「中華文化節」的核心精神,進一步弘揚華陰老腔這一項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有份參演的黃柏衡和杜依澤同學均表示,自小對中國文化深感興趣,這次演出讓觀眾更了解三弦這種樂器,透過與華陰老腔的碰撞,在以老帶新的傳承上具有重要意義。杜同學指:「三弦的聲音獨具特色,演奏時能夠傳達不同的意境,觸動心靈;每首樂曲背後都有故事,讓我對歷史有更深的理解。」黃同學則提到,通過文化節的活動,他有機會進行音樂交流,認識不同的藝術團體,從而拓闊藝術視野。

焦點城市:西安
今年「中華文化節」以西安為焦點城市,並將其代表性戲曲「秦腔」帶到香港。西安演藝集團秦腔青年實驗團將演出經典名劇《周仁回府》,以寬音大嗓傳承忠義精神。此外,香港歷史博物館與陝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聯合籌劃的「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天下一統—陝西秦漢文明展」,將展示秦俑及各種珍貴的出土文物。康文署與紫荊文化集團合辦的西安戰士戰旗雜技團雜技芭蕾舞劇《天鵝湖》,以及音樂事務處的《西安鼓樂》展覽,將帶領觀眾深入了解西安的文化,促進兩地文化交流。

免費活動 提高社區參與度
多項免費且具中華文化特色的展覽和活動將陸續舉行,包括6月22日在沙田大會堂和沙田新城市廣場舉行的《多彩華藝》嘉年華,將為市民帶來不同的舞台節目選段、「喜」動圖書館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攤位及表演等。為鼓勵師生透過參與文化節活動,加深對中華文化藝術的認識,今年的「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涵蓋舞蹈、戲曲、戲劇、音樂、跨媒體及電影等不同藝術形式,並設有「校園戲曲漫遊」,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對中華文化的興趣。

中華文化節2025
網址:www.ccf.gov.hk
查詢:2268 7321 / 2268 7323 / 2268 7325
網上購票:www.urbtix.hk(大部分節目門票現正公開發售)
註:即日起至4月30日期間購買指定的「中華文化節」舞台演出節目、中國戲曲節2025的「戲曲電影欣賞」及《大師傳藝‧尋古知新》講座系列可享閃購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