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衞星「香港青年科創號」成功發射 發展新質智慧城市樹立航天科技新里程碑

更新時間:10:30 2024-10-16
發佈時間:10:30 2024-10-16

在國家航天局、國家科學技術部相關部門指導下,香港中文大學(下稱「中大」)與國星宇航聯合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 於9月24日成功發射,並收到國家航天局衞星數據及應用國際合作中心的賀信,標誌着首顆由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資助、大學研發的對地監測人造衞星誕生。時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中大衞星作為向國慶獻禮之作,意義深遠。

中大與國星宇航聯合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於9月24日成功發射。
中大與國星宇航聯合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於9月24日成功發射。

 

中大與國星宇航聯合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於9月24日成功發射。
中大與國星宇航聯合研發的「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於9月24日成功發射。


中大近年來在航天科技領域的發展備受矚目,其衞星項目標誌着香港在航天技術及應用研究方面的重要進程。「香港青年科創號」是「中文大學衞星星座」首顆衞星,實現「天地合一」,為智慧城市奠定基礎。

擔任中大衞星星座首席科學家兼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下稱「中大太空所」)所長關美寶教授及團隊凱旋返港,分享中大衞星的重要突破。

中大首顆對地監測衞星「香港青年科創號」 搭載AI大模型 實現三項「新質」突破
中大衞星項目中的首顆衞星「香港青年科創號」於2024年9月24日由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搭載,在山東海陽東方航天港成功發射進入太空軌道。中大太空與地球信息科學研究所作為該項目的核心,積極推動衞星技術的研發與應用,為大灣區及全球的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同時,「香港青年科創號」的發射實現了三項重要的突破,包括:

1. 新質產業鍊:從設計、衞星探測、數據應用、分析內容、提供規劃策略,成功建設了「一條龍」研究。
2. 新質大數據:從太空觀測地面大數據,包括城市道路、交通狀況、三維模型、氣候變化等,是有系統應用地面數據的一大步。
3. 新質智慧城市:大數據將會利用人工智能分析,用於數位孿生建設、智慧防災、低空經濟,令城市規劃工作做到既精準、又廣泛。

於發射當天,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表示︰「今天,我們懷着激動的心情,見證了中大在航天科技領域邁出了極具意義的一步。『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的成功發射,不僅展示了中大的科研實力,更象徵着香港在國家航天發展的征途奮勇向前。這是一項革命性的成就,我們將不遺餘力地支持更多創新計劃,為香港及國家的進步注入新的動力。」 

作為中大首次直接參與設計、研發及數據應用的對地監測衞星,「香港青年科創號」是國際首顆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學衞星,標誌着香港在航天領域的重大突破,也為未來的科技發展奠定了基礎。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對於衞星成功發射深感鼓舞,他表示:「中大『香港青年科創號』衞星作為人工智能(AI)大模型科學衞星,將有助香港、整個大灣區乃至全球提升災害管理、智慧城市、碳中和、低空經濟等領域的發展,亦標誌了中大與國家航天局長期合作關係的新里程。中大同時會致力促進航天遙感知識的科普教育,加深青年學者及大眾對航天科技的認識。」

關美寶教授亦表示:「中大衞星成功發射,不但實現了重要突破,亦增加了大數據分析專才的市場需求,為全國智慧城市提供資訊服務。這為未來世代打開一扇大門,展示『新質產業鍊』為下一代帶來的新機遇。這些數據也將用於教學,幫助學生掌握智慧交通、智慧城市設計和智慧防災等專業知識,實現新質教學。」

中大衞星星座總設計師馬培峰教授則表示:「『香港青年科創號』是國際首顆AI大模型科學衞星,搭載了高分辨光學遙感相機和高性能算力載荷,實現高分辨率對地遙感觀測、數據在軌智能處理以及星上大模型在軌部署等核心功能。」

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
中大校董會主席查逸超教授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右二)、中大太空所所長關美寶教授(左二)、中大衞星星座總設計師馬培峰教授(右一)及參與研發的碩士生莫可怡 (左一)對衞星成功發射深感鼓舞。
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右二)、中大太空所所長關美寶教授(左二)、中大衞星星座總設計師馬培峰教授(右一)及參與研發的碩士生莫可怡 (左一)對衞星成功發射深感鼓舞。

 

關美寶教授(左)及馬培峰教授。
關美寶教授(左)及馬培峰教授。

彰顯香港科技創新獨特地位 發揮背靠祖國 面向世界的優勢
作為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衞星遙感導航和GIS工作組香港的聯絡處,中大太空所在國際航天科技合作中扮演極其重要的角色。該所的成功源自其與國際多家知名研究機構的緊密合作,不限於學術交流,還包括共同推進航天科技的研發與應用。

中大太空所善用全球網絡,透過參與各類國際會議和論壇,在國際舞台上「說好香港故事」,展示香港在航天科技方面的成就。中大將利用人工智能,分析「香港青年科創號」所探測的數據,有助發展智慧交通、智慧建築安全及智慧防災,令香港的城市規劃工作做到精準、廣泛,建立更完善的智慧城市,促進市民的生活質素,為香港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隨着全球對氣候變化的關注加劇,碳中和成為各國政府的重要目標。中大太空所積極參與國際合作,探索碳中和的科技解決方案。在國際合作框架下,中大太空所與合作夥伴之間實現了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無論是在技術開發、數據交換還是人才培養方面,雙方或多方的合作都能夠產生協同效應,推動航天科技新領域的探索。

香港唯一衞星遙感地面接收站 國家與專家攜手打造 頂尖科研平台及設施
中大太空所作為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設有香港唯一衞星遙感地面接收站,為對地觀測研究與人才培養提供了頂尖的科研平台與設施。中大太空所由關美寶教授領導,該所在衞星技術的研發上具備深厚的專業背景,並長期獲得國家航天局及科技部的全力支持。

中大衞星成功發射對有志參與研究的學生具有重大意義,可以參與衞星研發及功能設計,學習到實用的數據應用與分析技能。另外,衞星的研發和大數據分析為相關學科的同學開闢了新的就業機會,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科技創新,為香港的航天產業貢獻青年力量。

中大太空所設有香港唯一衞星遙感地面接收站。
中大太空所設有香港唯一衞星遙感地面接收站。


推動航天科普教育 教育與實踐並重 培養航天科技人才
中大一直重視航天科普教育,中大與中大(深圳)於2024年聯合首次推出航天科學與地球信息學及X雙主修課程,為學生提供前沿的專業知識與實踐機會,深化理論知識,提升實際操作能力,藉此為航天科技領域培育高素質人才。在衞星首發的設計和應用過程中,十多名學生參與其中,獲得實際的技術經驗。衞星數據的應用,也為學生的研究和學習提供了重要資源。

參與此次衞星研發的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生莫可怡表示:「非常有幸參與到中大衞星的設計和研發並見證它的發射,我的研究方向為生態環境遙感監測,通過設計可見光波段和相應的AI算法,可以很快獲取高質量的監測數據,非常期待將我們自己衞星數據應用到我的研究中。」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生莫可怡非常榮幸可參與到衞星的設計和研發並見證它的發射。
中大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碩士生莫可怡非常榮幸可參與到衞星的設計和研發並見證它的發射。

 

微信掃碼觀看中大衞星發射升空典禮影片
微信掃碼觀看中大衞星發射升空典禮影片
掃碼觀看中大衞星發射升空典禮影片
掃碼觀看中大衞星發射升空典禮影片


首顆人工智慧科學衞星 「香港青年科創號」為航天科技繪製新藍圖
「香港青年科創號」被譽為「國際首顆人工智慧大模型科學衞星」,搭載亞米級高分辨光學遙感相機和在軌智慧處理載荷,能夠實現精確至一米以內的照片解像度。此技術特點意味着它將在高解析度對地遙感觀測、資料的在軌智慧處理以及衞星上大模型部署等關鍵技術方面發揮重要作用。

早在2024年5月2日,中大舉行了衞星出征儀式。2007年中大經時任國家航天局孫來燕局長批准,開始接收國家「中巴地球資源衞星」數據並開展環境監測研究。2023年11月30日,太空所與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簽訂合作備忘錄,內容包括中大衞星星座建設、衞星數據共享交換、國際合作等方面的合作。

中大太空所受惠國家及港府長期支持 承擔超過50項目 推進科研應用
中大太空所是中國科技部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在國家航天局及科技部和香港特區政府聯合支持下,設有香港唯一衞星遙感地面接收站,為對地觀測研究與學生培養提供了頂尖的科研平台與設施。它是亞洲熱帶及亞熱帶遙感中心,從事多雲多雨地區的遙感研究,自成立以來,先後承擔了包括國家「973」、「863」計劃和香港特區政府支持的超過50餘項科研項目。

此外,作為聯合國亞太經社會衞星遙感導航和GIS工作組香港的聯絡處,中大太空所與國內外多家著名研究機構建立了夥伴關係,共同推進科技研發與應用。

中大關美寶教授(前排右)及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代表王鳳宇處長(前排左)簽署合作備忘錄。
中大關美寶教授(前排右)及國家航天局對地觀測與數據中心代表王鳳宇處長(前排左)簽署合作備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