逾6%香港學童有專注力不足 調節生活保持腸道健康助改善問題
發佈時間:07:00 2024-11-01
近年學童精神及情緒問題備受關注,但其實學童的腦神經發展障礙問題同樣不容忽視。俗稱「ADHD」的專注力不足或過度活躍症,原來是頗普遍的學童腦神經發育疾病。不過對於一般家長而言,如何辨識孩子是頑皮好動抑或是專注力不足,殊不容易,有精神科專科醫生便建議從觀察孩子的不同方面入手。若家長想減低孩子患ADHD的機會,減輕有相關問題兒童的病症,則需從調節生活入手。此外,原來腸道微生態處於平衡或不平衡的狀況,與這些腦神經發展障礙問題,亦息息相關。
根據國際研究數據,學齡(school age)兒童的發病率為百分之五至七,而根據香港大學醫學院近年的研究,五至十二歲學童的發病率為百分之六點四,足見這種腦神經發展問題其實不罕見。不過,精神科專科醫生林俊良指ADHD跟許多腦神經發展障礙或情緒病的病徵相似,例如兒童不能集中精神,無法長時間維持專注力,情緒、脾氣較大等。
患專注力不足病徵維持六個月以上
至於有專注力不足問題的兒童,林醫生表示,他們除較難長時間專注於一種工作或活動上,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心外,亦較難組織計劃事情,或聽取跟從指令,日常生活亦會粗心大意、無記性、衝動等。「假如這些徵狀維持一段長時間,例如六個月以上;加上在不同環境如屋企、學校、課外活動中都發生,便有機會被診斷為ADHD。」
ADHD成因很多,既有先天原因,亦有後天因素。林醫生指出,生活習慣、作息時間都有機會影響兒童注專力,或加重專注力不足問題。例如今天許多兒童經常玩手機,「手機屏幕畫面的確對腦部有許多刺激,包括官感及情緒方面。若小朋友長時間接受這些刺激,一些不太吸引、欠刺激的事物,例如閱讀、做功課,對他們的吸引力便減少,要額外花心力才能集中。」
ADHD兒童腸道菌叢多樣性較低
坊間有說法指糖分、朱古力、添加劑等,都會影響兒童專注力。惟醫學研究方面,其實尚未有一致的結論。但林醫生補充,腸道微生態與腦部神經傳遞物質的產生與功能則息息相關。「一些醫學期刊發表的研究指,腸道菌叢的平衡可影響血清素、多巴胺的產生;而這些物質對調節情緒、專注力及行為控制起關鍵作用,能影響小朋友的情緒行為。亦有研究發現,患ADHD的小朋友,其腸道菌叢的多樣性,比一般小朋友低。」
至於家長又可如何辨識孩子是否有專注力不足問題?林醫生建議可留意孩子在生活不同範疇的表現。例如學習方面,可留意他們做功課的表現、學校行為。而與朋輩間相處期間,會否經常出現爭執、發生衝突,不能控制自己。假如經常出現這些行為,便需要進行評估和治療。另外,除觀察孩子在家中的狀況外,還有留意他們在學校、課外活動、與不同人接觸時,會否出現類似情況。「即使並非在任何處境都出現相同情況,但若在其中一個處境中,出現大問題,或頻密地出現這些情況,都需要加倍注意。」
家長指令要清晰 減少環境干擾
那麼,我們又可怎樣幫助兒童避免或減低專注力不足的問題?林醫生強調,家長角色十分重要,尤其管教時,家長說話要簡潔,要給予清晰指示;例如「要坐實張凳」、「雙手擺好喺大腿上」、「眼睛望住本書」,這樣,孩子便容易跟從指令。至於較大型繁瑣的工作,可分為成多個細少、容易處理的部份。「當小朋友覺得容易處理,便有較大的(完成)動機。此外,亦可多給予鼓勵,這比起指摘、責罵有效。」
林醫生又提醒,要儘量減少環境上的干擾,例如溫習檯上不宜放手機、公仔書、玩具,以免令孩子分心。另可擺放鬧鐘在枱面作時間提示。此外,還要保持規律的生活習慣,作息、飲食也要定時,並且要有均衡飲食,以確保營養吸收及平衡腸道微生態,減輕專注力不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