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可致腎功能下降? 調整治療 守護肝腎功能
發佈時間:18:15 2025-01-14
經常聽到乙型肝炎患者會有「肝累腎」的情況,大家又是否知道為甚麼這種慢性肝炎會導致腎功能下降呢?原來,這個一度令乙型肝炎患者陷入兩難的狀況,與病毒本身以及部分抗病毒藥物有關。幸而,時至今日,患者可以藉著調整治療方案避免併發症發生,在此之前,先認識「肝累腎」是甚麼回事。
當我們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身體的免疫系統便會攻打病毒,肝細胞就會被破壞,繼而引起肝炎及肝臟受損。這個「戰場」亦會蔓延到腎臟,波及腎功能,導致膜性腎病或腎小球發炎。然而,「肝累腎」容易被患者忽略,原因是假如有腎小球發炎,患者最初也無甚病徵,可能會有小便顏色不正常及小便有泡等。直至腎功能越趨下降,才可能有腳踵、氣喘及疲倦等症狀。
至於藥物因素,更令乙型肝炎患者進退兩難。原來,部份傳統乙肝藥物需要依靠腎臟代謝,長期使用這類型藥物同樣有機會令患者腎臟機能衰退,甚至小便帶血。那麼,乙型肝炎患者應否接受治療呢?
答案當然是「必須盡早、持續接受治療」,但就可能需要按肝臟及腎臟健康狀況,調整治療策略。乙型肝炎患者除了定期接受檢查監察肝功能,亦要定期評估腎功能狀況,必要時可能要選擇適合個人病情的藥物,以減低對肝與腎的影響。
在現今講求治療個人化的時代,醫生為乙肝患者處方藥物時,需要全盤考慮患者的身體狀況,例如年齡、肝酵素水平、乙肝病毒載量、腎功能、肝纖維化程度及共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從而判斷哪類藥物最適合該名患者。
以口服抗病毒藥物「磷丙替諾福韋」(TAF)為例,它不會影響腎功能,安全性相對較高,腎功能下降的乙肝患者可以考慮使用。假如患者正在服用其他類型的抗病毒藥物,不妨多向主診醫生查詢,採取主動,勿待「肝累腎」才行動。
要做到肝腎兩全,除了依從用藥,改善飲食及生活習慣同樣重要。例如多喝水、規律運動、控制三高及體重,以及避免煙酒等,也是保護肝臟及腎臟的有效方法。
(此計劃由吉利德科學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