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童情緒問題成因多 關切內外因素緩解壓力與焦慮

更新時間:07:00 2025-01-17
發佈時間:07:00 2025-01-17

近年因學童情緒問題而引起的悲劇不時見報,令社會大眾十分擔心。為何會有這麼多學童出現情緒問題?精神科專科張正平醫生表示,學童出現情緒問題的成因牽涉多方面,包括疫後、家庭、學校等外在因素,亦與性格、家族病史等內在原因有關。所以張醫生認為治療要內外兼備,一方面身邊人要多關心學童情緒,另一方面父母也可透過平衡腸道微生態以穩定他們的情緒,心理得到健康發展。

不少兒童都有偏食習慣,尤其是不愛吃蔬果,影響腸道健康,父母可考慮透過補充品改善兒童腸道微生態平衡。
不少兒童都有偏食習慣,尤其是不愛吃蔬果,影響腸道健康,父母可考慮透過補充品改善兒童腸道微生態平衡。


學童情緒問題不只與疫情有關
新冠疫情大大打亂很多學童的學習生活,網課亦令他們需要適應新的學習模式,無法外出與朋友見面,缺乏社交也叫他們情緒更加壓抑。「疫情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產生了一些額外的影響。首先,疫情帶來了長時間的社交隔離和限制,孩子無法像以往那樣與同齡朋友互動及交流,這可能導致孤獨感和情緒上的壓力。其次,學童面臨學業變化及學習困難,遠程學習亦可能增加了壓力和焦慮。此外,疫情引起的不確定性與害怕感也可能對孩子的情緒和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張醫生又表示疫情期間的媒體報導及信息過載也可能對孩子的情感和心理狀態產生負面影響。「疫情後社會復常,一些孩子可能面臨適應新常態的挑戰,例如回到學校要追進度、重新建立社交關係等。雖然一些環境因素可能有所改善,但仍需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並提供支持和幫助,以幫助他們適應和應對後續的變化和挑戰。」

學童由疫情期間在家網課到疫後重新返校上實體課,一些孩子可能面臨適應新常態的挑戰,例如回到學校要追進度、重新建立社交關係等。
學童由疫情期間在家網課到疫後重新返校上實體課,一些孩子可能面臨適應新常態的挑戰,例如回到學校要追進度、重新建立社交關係等。


耐心包容 多陪伴及關心孩子
作為孩童最親密夥伴的父母,應該怎樣支持和促進兒童的健康心理發展呢?張醫生提醒父母,「首先是接納小朋友可能會有情緒困擾,應提供穩定及支持性的家庭環境,建立親密和溫暖的關係。同時給予適當及恰當的支持,保持一個尊重與開放的溝通渠道,聆聽小孩訴說自己的感受、煩惱,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應對策略,如情緒管理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他成功解決問題,恰當的讚賞也是需要的。」

關心孩童的情緒外,父母亦應多鼓勵他們做適當的運動和戶外活動,甚至多作一些親子間互動的運動,促進身體活動和心理健康之餘,也能提升親子的親密度。而提供有規律的作息時間及充足的睡眠,以確保他們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復。父母亦應該監控孩子的媒體使用,限制他們過度使用電子設備及暴露於負面信息。最後張醫生再次提醒父母,若發現有需要時,謹記尋求專業的心理支持或諮詢,以獲得適切的幫助和指導。

父母應多鼓勵子女作適當運動及戶外活動,促進身體活動和心理健康;親子間亦應多互動交流,提升彼此親密度。
父母應多鼓勵子女作適當運動及戶外活動,促進身體活動和心理健康;親子間亦應多互動交流,提升彼此親密度。


均衡飲食 助兒童心理健康發展
兒童的心理發展與飲食營養之間有密切關聯,健康的飲食習慣可以對兒童的情緒、注意力和認知功能產生積極影響。反之不良的飲食習慣則可能導致情緒不穩、注意力不集中和行為問題。「偏食可能對兒童的心理發展產生負面影響,缺乏均衡的營養攝入或會導致營養不良,有機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發育和功能。例如,缺乏重要的維生素和礦物質可能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和功能,進而影響情緒和認知能力。」

近年來,關於腸腦軸的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與大腦功能之間存在着聯繫。張醫生表示:「有研究指出小朋友的情緒控制與腸道微生態相關,當中有指情緒控制困難的兒童,其腸道內放線菌屬和薩特氏菌屬等與炎症相關的細菌菌群的豐富度都較高。腸道中的微生物群落可以影響神經傳遞物質的合成和神經系統的發展,進而影響情緒和心理健康。」因此,良好的腸道微生態可能對兒童的心理健康起到積極作用,反映兒童養成均衡的飲食習慣對他們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家長應該考慮透過改善兒童腸道微生態輔助兒童身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