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工結合|全球首創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 助學童及早矯正散光
發佈時間:14:30 2025-04-25 HKT

研究顯示,香港每五個年齡介乎六至八歲的學童當中,就有一個患上中度至嚴重散光,比率較其他海外城市高。香港理工大學(理大)眼科視光學院的研究團隊亦發現,新冠疫情改變了香港學童的生活及上課模式,不正常的閱讀習慣加劇散光問題,令相關個案激增1.5倍。事實上,散光影響着全球超過四成人口,患上散光而不及時矯正有可能導致弱視,延誤治療甚至會對視力造成永久損害。因此,學童如能從小定期做全面眼睛檢查,可確保眼睛健康發育。
角膜是眼睛最重要的屈光元件之一,其曲率對眼睛的光學成像特性,尤其是眼球散光光學屬性影響至深。散光是由於眼球屈光元件形狀不規則,當中尤以眼角膜弧度不規則,光線因此未能同時均匀地聚焦在視網膜上,令患者無論看近還是看遠的景物,都會出現影像模糊,甚至扭曲的情況。
角膜地形圖儀不僅可以測量角膜總體曲率,更能測量角膜上每一點的弧度,從而更透徹了解角膜的光學和幾何形態,相關儀器早已被廣泛應用於隱形眼鏡的驗配上,尤其是兒童矯視鏡(俗稱「OK鏡」)。為了及早發現兒童的散光問題,理大胡賡佩家族眼科視光學教授、眼科視光學院學院主任及教授兼眼視覺研究中心副總監紀家樹教授帶領的團隊,成功開發出全球首款便攜式高清角膜地形圖儀──K-Shape,能降低眼科醫院和眼科視光診所的成本,並提高眼晴檢查的靈活性和精確度。

輕巧便攜不受場地限制
K-Shape體積輕巧,為手提便攜式設計,毋須佔用固定空間,無論體積和重量都比傳統桌面式角膜地形圖儀低90%,而初始成本更只是傳統儀器的一半,令眼科視光診所更樂意添置。另外,桌面式儀器在操作上難度相對較高,亦需要患者高度配合,因此較難在幼童的檢查中取得準確的數據。相反,K-Shape能簡化眼睛檢查的流程,有效降低眼科護理人員培訓所需的時間和成本;在臨床應用中,低至四歲的幼童亦能輕鬆完成眼晴檢查。K-Shape便攜易用,讓眼晴檢查工作不受場地限制,眼科護理人員可直接到學校,甚至在偏遠地區為兒童進行大型視力篩查。
糅合人工智能針對本地學童
K-Shape另一技術突破在於人工智能的運用,紀教授的團隊已成功應用該裝置,在校本視力篩查中採集了逾千名香港學童的角膜地形圖,當中包括年紀低至四歲的幼童。通過這些數據,團隊便能訓練出一個針對本地學童的人工智能模型,進一步提高角膜地形圖的準確度,對包括散光和角膜形狀異常等視力問題作出早期診斷。K-Shape更包含華人角膜數據庫,並具有獨特的生物標記,能為醫護人員在診斷中提供指引。
K-Shape的設計理念獲得業界廣泛認可,多次揚威海內外,並獲得理大及多個主要創業培育基金支持。紀教授亦與業界精英在2021年聯合創辦初創公司,積極推動K-Shape的商品化,並在中國內地和歐盟等地註冊專利。目前,K-Shape已進入最後的測試階段,經過內部核對和ISO測試後,確保在推出市場前經過全面的品質驗證和合規性評估,預計將於稍後時間取得中國NMPA醫療器械註冊,並計劃於2026年推出市場。

預防眼疾推動基層醫療發展
面對人口老化、慢性疾病日益普遍所帶來的壓力,政府單靠增加公共醫療衛生開支去資助公立醫院,應付與日俱增的醫療需求並非長久之計。特區政府近年針對本港的醫療系統進行系統性改革,並於2022年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重點強化本港的基層醫療健康系統,包括從治療轉向預防疾病,扭轉現時「重治療、輕預防」的醫療體制和觀念。
紀教授表示:「在過去半個世紀,理大培育了超過50,000名專職醫療人才,包括視光師等專業人士,為香港醫療體系的發展和運作提供了堅實的支持。在醫工結合、人工智能賦能醫學領域,理大成績斐然,多項科研成果更已成功商品化。以近視控制鏡片為例,其全球銷量已突破3,500萬片,有效改善全球無數兒童的視力健康。展望未來,我期望K-Shape能繼往開來,為推動香港基層醫療發展,以及提升本地以至全球民眾的健康作出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