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年中開幕 800至1000元一晚 提供傳統及摩登設計

港聞
更新時間:07:00 2022-05-02
發佈時間:07:00 2022-05-02

荔枝窩為全港保存得最完整的客家村落之一,惟村內日久失修,三分一村屋幾乎倒塌。鄉郊基金五年前獲得香港賽馬會五千萬元資助,翻新村屋供城市人留宿,終於初見成果。十五間申請村屋中,至今有五間已成功取得賓館牌照,料全數可在今年夏季開幕,房間平日擬定價八百元一晚,周末及公眾假期一千元一晚。村長曾偉業透露,復修好的村屋,設計會分為傳統及摩登兩種,可供不同喜好遊人選擇,並笑稱:「我哋唔叫民宿,叫荔枝窩客家生活體驗村。」

 

到荔枝窩的遊人絡繹不絕。
到荔枝窩的遊人絡繹不絕。

「對很多村民來說,只是想賣碗豆腐花,賣碗粥,唱吓山歌。」鄉郊辦近年開始協助一些偏遠地區的村民,將原有村屋打造成民宿,以及開設具有牌照的食肆,冀可為市民帶來安全衛生的保障,惟過程中需要不斷「拆牆鬆綁」。其總監鄧文彬以申請民宿為例:「向城規會提出申請已十分困難,需要聘請顧問,最平都要二十萬,尚未計算裝修及滿足其他條件。」

他坦言,開設民宿,過去程序和要求跟在彌敦道開設酒店一樣,令不少村民卻步,「酒店那些是數十億元投資,但民宿每晚只是收幾百蚊一晚,村民何來有知識及本錢去做這些事情?即使是花了這些錢去申請,也可能未能賺回來。」他亦爭取替部分有意開設食肆的村屋領取牌照,「如果去到冇啖好食,山長水遠去到又過唔到夜,就會少人去,變相浪費鄉郊資源。」

經過多年的努力,村民和部門的終於努力初見成果。村長曾偉業透露,有五十間村屋業主提交意向書,及後選出二十五間計畫翻新,但礙於村落偏僻,加上村落太過破舊,運輸及建築成本大增,加上過程必須跟足條例,包括消防安全,最終只有十五間獲批。

村長曾偉業帶領參觀已修復的村屋。
村長曾偉業帶領參觀已修復的村屋。

 

曾偉業帶記者參觀其中一間保持傳統風味的復修村屋。村屋門面一致以原有青磚疊砌,一打開木門,古色古香的內部裝潢保留了左廁右廚的間隔,廚房仍見灶頭、大鍋及煙囪;廁所亦十分企理,「乾濕分離」的設計完好地隔開企缸和洗手盤及馬桶。進入大廳,有一套竹製家俱,枱上擺放著熱水壼、杯子、風筒、蚊拍等等,更有屋主親自訂立的規矩及注意事項。睡房亦設置空調及大風扇,備有兩張單人牀褥及被鋪。至於家庭房,則會有兩個房間,各有兩張牀褥。

望向天花,可以一覽村屋的瓦頂,某部分屋頂更留有重新油漆過的子孫樑。而村屋窗戶一般較高,故他們在翻新時加設機械鐵杆,可以邊轉動邊緩緩推開窗。兩層高的村屋上層普遍也設有閣樓,但為安全起見,他們在樓梯中間加建通孔木板,客人來到時會將其鎖起,但仍可觀賞原貌。

另一間村屋外型一樣,但採用摩登設計,並設落地玻璃。據悉,前面的空地原是牛欄,但經年月洗禮後僅剩下四幅牆,遂項目團隊利用該位置打造成一個庭院,並設計出半開放式的房頂,可直接望到天空。「留得到就留,留唔到就鋪新嘅,整翻靚佢。」曾偉業又笑稱:「當初我哋諗住唔加冷氣,因為真係想俾香港人體驗吓,諗吓諗吓,唉唔好喇。」

據了解,部分村民建立社企祖織「暖窩」,與鄉郊基金一同加入復修,取名自碼頭不遠處的牌坊,旁邊的對聯寫著:「荔溪抱川流笑送丁年奔異國,枝葉散花香呼還銀髮錦華堂」。從碼頭起行走數十米,小瀛學校外的大廣場有街坊擺賣糕點,包括各種口味的客家茶果、豆腐花、杏仁餅、米通等。再穿過村落圍牆,隨即迎來三代同堂經營的士多,沿路更有近年因復耕項目進駐的咖啡店。

十一年前接手成為村長後,曾偉業與學者、義工及各界有心人進行各式各樣的項目,期望為村落注入生氣。漸漸地,有不少嚮往鄉村生活的城市人搬入,有人經營各種生意,有人落田耕種。問及為何不抗拒外人入村,他笑言自己喜歡分享:「當然有人反對,但如果我哋呢代仲唔保存翻條村,咁下一代人仲會諗起自己爸爸媽媽條村咩,所以我覺得做呢樣嘢幾有意義」。長遠而言,他更希望能吸引更多村民回流,「都唔係淨係俾外人嚟參觀,我都想荔枝窩延續落去……始終條村冇自己原居民,好似唔係好似樣。」

遊客選購特色糕點。
遊客選購特色糕點。

 

鄧文彬則留意到,不少鄉村有開設客家食肆的優勢,即使市區也可食到類似菜式,但在鄉村環境進食的風味不同,烹調方式也不同,更重要是可讓市民品嚐真正的「農家菜」,「在沙頭角食客家菜,就跟市區有分別,如果鄉郊地區設有有牌食肆,旁邊又有大量農田,收割後即煮,你說有多好。」他亦期望,透過簡化發牌程度,令申請過程「更平、更快和更有確定性」,可鼓勵更多村民返回原有村落,利用一些舊有傳統經營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