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正視失眠問題

星島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3:15 2023-03-16
發佈時間:03:15 2023-03-16

  一夜好眠對身體好處多,但很多人卻經常徹夜難眠,長期飽受失眠困擾。尤其在新冠疫情下,全球不少人長時間處於憂慮和緊張的狀態,令失眠人口大幅增多,外媒泛指這種現象為「新冠失眠」(coronasomnia或Covid-somnia)。
  觀乎環球的失眠數據,英國的失眠人數從疫情前的六分之一上升到疫情時的四分之一;中國人在疫情期間的失眠率上升了37%;希臘則有接近4成人表示在疫情期間曾出現失眠症狀。而香港每10個港人有7個患失眠,尤以年紀大的女性最高危,第5波疫情期間失眠新症數字更明顯上升。
長期失眠危害健康
  長期失眠不但影響精神狀態,還會增加患上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風險。外地有研究分析了接近50萬宗失眠個案,發現持續出現失眠症狀人士較沒有相關情況的,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機會率可高達18%,可見長期失眠足以危害身體健康。
  失眠人口增加,全球都積極以科技協助失眠患者改善睡眠問題。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RMIT University)便結合多元科技,研究了一套包含虛擬實境(VR)、環境音樂、互動睡的系統,透過藝術與科技的沉浸式VR體驗,讓使用者置身於平靜而無壓力的環境,因而精神得到放鬆,隨之進入適合休息與入睡的心理狀態。據研究顯示,患者在使用這個系統後,可降低21%的負面情緒,以及51%的恐懼感,並提升寧靜感達13%,有助提升睡眠質素,促進整體心理健康。
  不過,令人憂慮的是,近年失眠有年輕化的趨勢。港大醫學院精神醫學系於2019年進行調查,訪問超過3千名年約15至24歲年輕人,當中有近24%受訪者表示有失眠困擾。再分析追蹤數據,發現部分抑鬱或焦慮患者一年前已有頻密失眠症狀,換言之,如不好好正視失眠狀況,長遠或會導致抑鬱、焦慮和自殺等問題。
認知行為治療可減風險
  因應青年人失眠情況,中大聯同港大以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進行了一個跨院校的「預防失眠」計畫研究,證實能有效為高危青少年預防或糾正失眠問題。計畫主要針對導致持續失眠的行為和心理因素,如不良睡眠習慣、錯誤作息習慣等,尋求預防方案。而參與計畫的青少年,需要每星期記錄並檢視日常的作息習慣,然後以認知方案糾正與睡眠相關的負面想法和憂慮。據悉,經認知行為治療後,青少年在一年內的失眠風險可減低71%。
  認知行為有助建立良好的睡眠習慣,如作息定時、睡前減少使用電子產品等,從而改善及預防失眠情況。但現時主動正視問題並就醫的患者並不多,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榮潤國教授指出,只有10%的本地青少年曾就失眠問題求助。
  研究「失眠認知行為治療」的先驅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心理學教授Charles M Morin認為,「失眠日漸被視作一個公共衞生問題」,因為長期失眠不僅是個人健康的問題,還會對患者的家庭及整個社會造成嚴重困擾。
  事實上,優質睡眠有助提高身體抵抗力及免疫力,修復身體各項組織,防止老化,同時能預防各種疾病。既然睡眠是健康之源,大家就必須要及早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
鄧淑明博士
香港大學工程學院計算機科學系
社會科學學院地理系及建築學院客席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