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香港建造業新局 人力待開拓提效(下)
發佈時間:03:17 2023-03-23
上文提到在社會全面復常,建造業迎來大展宏圖之際,必須做好行業人力規劃中的三個重點:一、香港潛在勞動力仍未充分發揮,有較大的拓展空間:「本地工人就業優先」、加強職業培訓,一技多能;二、切實加強建造業職業安全,改善工作環境,提升行業社會形象:盡快修訂《職業安全及健康條例》來加強阻嚇力、嚴格執行《建築地盤(安全)規則》、改善作業環境留人才;及三、積極推動月薪制,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和勞動保障:引入「月薪制」、實行「先招聘、後培訓」及打造「工」字可出頭。下面繼續探討改善就業環境和提高勞動效率的意見和建議,以期建造更美好的香港。
須規定合理的「施工期」
四、有序推出工程,精簡審批流程,並確保合理施工期:
建議特區政府將所有公務工程有序地推出,避免多項工程同期展開,縮減爭搶相同工種技術工人的機會,減少工人出現「一時做死,一時餓死」苦況,亦可解決某一時期被搶用至人手不足的問題。
建議特區政府推出公務工程時必須規定合理的「施工期」,有足夠的施工期,可避免高風險的工序同時進行,避免發生意外,產生人員傷亡又阻礙工程進度。過往意外發生,不少就因趕工的原由,政府和業界應吸取經驗教訓,不應讓事故重複,因為生命只有一次,所以合理施工期重要。
現時整個建造業界皆為追落後的情況,承建商為了履行政府或發展商的合約,避免工程延誤所引致的罰款,承建商往往會將施工期限壓縮。據工友反映,以前一層樓的施工期限約為7天,但現時僱主卻要求3-4天內完成,工期嚴重壓縮,導致多個高風險工序要同時進行,有時在惡劣天氣下仍要工作,這種趕急的情況往往會導致嚴重工業意外發生。故此,建議政府立法制定每個樓層的施工期限,並考慮非人為因素,如惡劣天氣等,酌情調整施工期限。
五、加大引入新科技新工藝,提高生產效率:
增撥資源在新技術,提供誘因鼓勵用新科技。
近年出現大量的創新科技,其中不少能讓各項工程增加生產力、降低勞動力需求。在眾多的新建築科技中,香港目前應用最多的是「組裝合成建築法」(Modula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MiC)。推廣「組裝合成」(MiC)技術應用,加快建築創科發展建造業,即是將現場建築工序轉移至較易控制的廠房中批量生產,並完成包括風火水電等設備,再運送到地盤內完成接駁。加強工友對新科技應用,讓更多前工人了解及掌握新穎技術,協助工地加快融入新建築的技術發展,整體而言可以減少普通人力,轉而向技術工種進發。
香港首個利用「組裝合成」建築是將軍澳百勝角消防處紀律部隊宿舍,該項目在2020年底竣工,施工只用了28個月,遠較傳統建築施工法所需的工期快。香港工程師學會專門研究了這工程項目,發現比起傳統方法,工程的總體勞工成本節省達45%,高空工作的人數減少50%,可見「組裝合成」比傳統工法更節省成本,更少的人力需求。
香港目前大多數的「組裝合成」項目都是公營建築,有可能因為私營建築商經常變動設計圖紙以適應變化迅速的本地房地產市場,而且組裝合成的組件的大小及重量增加了運輸存放的成本及難度,故在商界推廣「組裝合成」技術有一定的難度,建議政府提供誘因以鼓勵業界使用。
推動和加快「智能建築」培訓
外國的建築項目已向智能化發展,日本清水建設的實驗室成功製造了各項工種的機械臂,如「焊接機械人」、「天花板施工機械人」等等。香港在建築創科方面相對落後,政府有很大空間推行智能建築創科的發展。
望春種一粒粟 秋收萬顆子
正如篇首所言,建造業是香港標誌性的行業,一個城市,有建設才有進步,香港正值積極推進大灣區融合發展,十四五規劃中的八大中心定位。建造業人力規劃的政策,我們強調:一是確保本地勞工優先就業,分享發展機遇,工字有出頭;二是建造業的工作職位,不單止是一份待遇不錯,還是安全、穩定、有前途和受社會尊重的職業;三是增撥資源做好就業選配工作,讓現有工友及有意投身建造業的工人,得到更多就業招聘消息。多管齊下,業界持份者(包括工會、商界等)亦可扮演「中間人」的角色,配合政府、業界舉辦行業招聘會,轉介有意投身業界發展的人士入行的途徑。同時,政府亦可透過業界持份者,將培訓出來的中工、大工或想入行與轉行的人士,透過不同渠道向有需要的僱主推薦,做好就業選配工作,解決工人找工難,僱主找人難的問題。
「被拉布」的年代已過去,最近更跨越三年新冠疫情,香港全方位復常,人們喜見萬木逢春,而建造業也應一年之計在於春,際此就更好的建造業,我們希望: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黃國
工聯會理事長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