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測調查揭擁擠環境「幽」患 幽門螺旋菌 威脅劏房戶

頭條日報-港聞
更新時間:00:00 2023-05-15
發佈時間:00:00 2023-05-15
基層戶居住環境狹窄,同時面對惡菌威脅。有機構聯同檢測商,向深水埗基層市民派發幽門螺旋菌快測包,有近40人主動呈報確診。有學者指,幽門螺旋菌較常在擠逼或環境惡劣的處所存活,劏房等不適切住所會有較大感染的風險,患者有機會併發胃潰瘍甚至胃癌,故促請港府加建簡約公屋和過渡性房屋,盡快改善基層戶的居住環境。
香港菁英會、新家園協會和相達生物科技在3月中聯合舉辦一項基層市民免費自我檢測幽門螺旋菌計劃,向500名深水埗基層市民派發快速抗原測試,最後有38人主動報告檢測陽性。
幽菌寄居胃 嚴重可致癌
相達生物科技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招彥燾說,幽門螺旋菌常見於衛生情況惡劣或擁擠的處所,主要經糞口傳染。他指,劏房等不適切居所,廁所和廚房接近,甚至相連,住戶如廁後,若沒妥善洗手就進食,容易感染幽門螺旋菌;加上劏房的渠管通道錯綜複雜,住戶容易感染各種呼吸道疾病。

綜援戶林女士與丈夫和三名子女居於一劏房單位內,面積狹小,她和兒女「孖鋪」同睡於一張雙層牀,丈夫則打地鋪睡覺。林女士指,居所附近有蟑螂,大廈外圍一年前開始搭棚,之後多了老鼠出沒,更有老鼠爬入屋,「打死咗一隻、用老鼠膠黏死一隻」。為防止老鼠入屋,她長期關窗,單位空氣不流通,幼女患上濕疹,上周發燒感冒,而林本身也患感冒10多天。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說,不少深水埗劏房戶因所住地方衛生欠佳、食得差等因素,加劇腸胃病問題。

港大醫學院臨牀醫學學院內科學系臨牀教授梁偉強指出,幽門螺旋菌較容易出現在擠逼或衛生差環境上,估算劏房環境「無咁好」,居民或更易感染此病菌。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施蘊知說,幽門螺旋菌是可寄居在胃中的細菌,感染後的初期症狀,與普通腸胃不適相似,可以無病徵,故一般人可能要待身體檢查,才會發現得病。她指,幽門螺旋菌可併發胃炎和胃潰瘍,嚴重者可致胃癌。若家中有一人感染幽門螺旋菌,家人之間交叉感染的機率較高。
學者促加建簡約公屋

招彥燾希望今次基層自我檢測幽門螺旋菌計劃,能夠加強公眾對幽門螺旋菌的認識,如測試陽性就須及早診治。他認為,改善居住環境,如讓劏房戶加快入住簡約公屋或過渡屋,可間接幫助減低染疫風險。為了支援劏房戶等基層,政府應採購幽門螺旋菌快測,派給他們自我檢測,以達到「早發現,早治療」的效果。■團體早前向深水埗基層市民派發幽門螺旋菌快測包,有38人主動報告檢測陽性。
■團體早前向深水埗基層市民派發幽門螺旋菌快測包,有38人主動報告檢測陽性。
■幽門螺旋菌快測包。
■幽門螺旋菌快測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