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煙政策不宜過激 兼顧現實事緩則圓

社論
更新時間:03:00 2024-10-14
發佈時間:03:00 2024-10-14

  特區政府早前提出「控煙十招」,包括全面禁止管有另類吸煙產品、禁止加味煙、擴大法定禁煙區等,爭取年底前向立法會提交修例建議。為了維護公共衞生而適度加強控煙力度,這個大方向沒有人會反對,惟政府方案似乎過於激進,不留餘地,沒有充分顧及當前經濟復甦乏力、酒吧業界經營困難之現實,也沒有考慮部分市民和遊客的客觀需要。希望政府在提交修例建議前,充分評估修例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爭取一個比較合乎現實的方案。
香港吸煙率遠低於京滬深
  香港1982年訂立《吸煙(公眾衞生)條例》以來,當局以多管齊下、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控煙工作,令本港吸煙率由80年代初的23.3%逐步下降至目前的9.1%。從上述數字可見,本港控煙工作成效非常顯著,是國際上成功控煙的典範。在這個基礎上,本屆政府還想更進一步,爭取明年吸煙率跌至7.8%。
  平心而論,相比北京(19.9%)、上海(19.4%)、深圳(16.9%),目前香港吸煙率已是非常低,和新加坡(8.8%)相比亦毫不遜色。
  近年,新型煙草產品層出不窮,市面出現了薄荷煙、糖果煙、水果煙等「花款」。由於「口味」較傳統香煙為佳,確實對年輕人和女性有一定吸引力。為了保障巿民健康,減少煙草產品對社會的禍害,主流意見並不反對政府適度加強控煙工作,但「去得太盡」卻是另一回事。
  近期Outback、華潤堂等連鎖店先後減分店及結業,反映本港整體營商環境尚未從疫情之中恢復過來。香港酒吧業協會主席錢雋永向《星島》表示,本港1300間酒吧當中,約200間設露天室外位置並售賣水煙,賣水煙佔相關商戶生意額一半。假如貫徹落實政府的修例建議,禁止水煙加入其他味道,毫無疑問會打擊相關酒吧的生意。比較合理的做法是,當局暫緩立法一、兩年,待經濟好轉後再規管也不遲。
  值得注意的是,倘若政府「企硬」,受打擊的絕不限於酒吧。目前內地逾3億人有吸食香煙或電子煙的習慣,港府一旦禁絕電子煙等另類煙,可能會影響他們來港旅遊的意欲,連帶影響零售業、飲食業的表現。同時,由於內地並未「一刀切」禁食或管有電子煙,香港「企硬」全禁或會導致平時甚少北上的本地煙民前往深圳「吞雲吐霧」。
「企硬」勢重創酒吧生意
  政府近年力谷夜經濟,但酒吧、餐飲業仍處於水深火熱之中,政府應想方法支援業界,例如在《施政報告》降低烈酒稅,帶動酒吧業生意之餘,旅遊、飲食、批發零售業界也能受惠,而非在經濟困境下再施加限制,反令業界更難經營。正如行會成員兼飲食界議員張宇人日前指,政府最緊要是「唔好搞壞營商環境」,例如立法。
  除了「企硬」全禁,難道就沒有柔性措施嗎?放眼國際,不乏可供借鏡的例子。東京的控煙政策雖較香港的嚴厲,但容許民眾吸食和買入電子煙,為煙民保留一定選擇權;當地政府亦在地鐵站周邊等公眾地方,設置「指定吸煙場地」,既為煙民提供便利,亦有效保障不想吸二手煙的民眾。假如香港想保持對遊客的吸引力,東京的做法值得仿效。
  特區政府寸步不讓,出發點是為了保障市民健康,減低社會醫療成本。但成熟的公共政策應該盡量考慮不同因素,照顧不同持份者的利益,業界的生計、市民和遊客的選擇權不應被棄如敝屣,不應為追求吸煙率KPI而忽視社會反對聲音。
  此外,「嚴打」另類吸煙產品,可能弄巧成拙,令私煙問題更嚴重,到頭來窒礙政府的控煙大計。希望政府在推動控煙政策時不要操之過急,所謂事緩則圓,當局可考慮在社會上展開討論,讓業界、市民和其他持份者就政策力度、過渡安排發表意見。只有這樣,控煙政策才會更為圓融,更能充分平衡各方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