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藥平輪候快 另類「醫藥分家」火紅
發佈時間:03:00 2025-03-06 HKT

公營醫療系統飽和,港人北上治療趨勢日益明顯,尤其是癌症患者。有癌症病人組織指,內地藥價低、輪候快,故實行另類的「醫藥分家」,在港治病再北上求醫兼買藥,甚至兩地同步排期緩急,希望本港加快將新藥納入安全網,並與藥廠洽商降低藥品價格。有醫生提到,大灣區醫療銜接有待改善,如醫療和影像紀錄未完全互通,病人或需重複進行檢查,亦期望與內地醫生就個案進行交流。有立法會議員建議加強兩地醫療協作,讓本港更多病人受惠。
港人北上治病成趨勢,當中不乏癌症病人到內地求醫及買藥。以本地癌症頭號殺手肺癌為例,同路人同盟主席陳偉傑說,會內有20多人小組一同北上買藥,其中有病人的肺癌藥物在港每月要花9000多元,內地只需5000元人民幣,另有康復的癌症病人北上更換膝關節和髖關節等。他形容,病友都想在香港接受治療,北上是無奈的決定,「現時是另類的『醫藥分家』,香港看醫生,回內地買藥。」
「三文治家庭」欠援要賣樓治病
癌症資訊網慈善基金自去年8月推出北上陪診服務,獲500人次使用。其資源發展部經理葉恩勻指,病友涉及肺癌、乳癌、腸癌,以及前列腺癌,主要因價格差異北上。她舉例,肺癌藥泰瑞沙在港自費需3萬元,內地僅約5000元,另有癌症病友北上化療,在港需3萬至4萬元,內地則約1萬元。
乳癌是本港第二大常見癌症,全球華人乳癌組織聯盟主席王天鳳說,靜脈注射化療的乳癌病人不宜舟車勞頓,故甚少北上治療,「若治療後感身體不適,較難長途跋涉返港。」她續說,有病友會北上買口服化療藥,視乎病者的癌症期數而定,「若到較晚期,可能每月要花10多萬元藥費,內地會便宜很多。」
胃腸瘤藥自費需兩萬 深圳僅四千
她直言,4期癌症需要長期服藥,從病人角度來看,累積花費甚為高昂,「新藥可能副作用較少,但需要自費,最慘是不靠綜援和關愛基金的『三文治家庭』,曾有姊妹要賣樓治病。」她期望,政府提速把更多新藥納入「安全網」,並跟藥廠洽商,降低藥品價格。
罕有癌症——胃腸道基質瘤的患者也有北上治療,香港胃腸道基質瘤協會主席Ken Tsang指,據病友透露,因無其他合適藥物,醫生安排其自費購藥替代,收費約2萬多港元,深圳售價約4000元,「同一款藥,不知為何價差這麼大。」他說,醫生建議的部分自費藥物,未被納入撒瑪利亞基金和關愛基金資助,「病友拿綜援也沒用,這種情況就要北上買藥。」
根據深圳市衞健委資料,2023年深圳共為70萬人次港人提供診療服務。近年,中國醫保藥品目錄納入多款腫瘤科藥物並擴大藥物適應症範圍,導致藥物價格大幅下降,普遍比香港低30%至70%,故許多以標靶藥為主要治療方式的香港癌症病人,選擇北上求醫購藥。
藥物以外,有病人定期北上做影像檢查,索取醫療報告。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主席兼創辦人、香港大學外科學系名譽教授潘冬平指,有病人到深圳私家醫院做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價錢僅香港的三分之一。陳偉傑同樣留意到相關趨勢,他指,病人在公營醫院取得醫生紙後,到私人化驗所做電腦斷層掃描需約7000元,到內地醫院則毋須任何證明,且更便宜。
潘教授指,病人輪候時間縮短亦是誘因,公營醫療系統超出負荷,癌症病人排期需時,晚期癌症亦要輪候2至3個月,「癌症不可怠慢,病人若未能負擔私營醫療,或決定北上求醫。」他舉例,到內地公立醫院掛號看腫瘤科,只需排期1至2日,病人或北上緩急。
醫生倡優化銜接准醫療紀錄互通
然而,大灣區醫療仍有待銜接。潘冬平指,兩地醫療系統不同,或有不同的醫療意見,銜接上亦待優化。他提到,政府已踏出第一步,允許使用長者醫療券的病者申請跨境醫療紀錄,「若能擴展至所有病人會更好,目前其他病人只能出示有限的紀錄或向醫生口述病情,惟病人未必了解自己進行了甚麼治療。」他提到,本港公營及私營醫療系統的醫院,不時會因應個案作書信往來,「有時更會醫生對醫生,直接就個案經電話溝通,目前跨境醫療較難做到,希望有更多交流。」
潘續指,內地放射科醫生發出的影像報告不如香港詳細,部分醫院或為節省成本,把影像縮小,「香港一張片放12格,但內地有醫院放36格,看得辛苦之餘亦看不清楚。」他說,雖有附設光碟,無奈部分使用內地的程式,無法在港使用,「若我們無法作出判斷,惟有要求病人在香港重新照過。」
北上求醫的趨勢無可避免,陳偉傑盼望,中港醫院能夠等級和醫藥互認,讓病人知道內地醫院對應的服務水平,可以放心求醫。
醫學界立法會議員林哲玄認為,照顧香港人健康的主體責任應在香港身上,「而非因香港無法處理,便推給內地醫療系統。」他指,宜採取協作的模式,強調兩地在培訓和醫療模式上,仍有很多合作和交流空間,如香港罕見病人需在不同科就診,而內地有罕見病科,能提供「一條龍」服務,亦有足夠經驗;香港有系統化的專科訓練和認證制度,可將有關訓練模式帶到內地,互相幫忙培訓醫生。
就兩地藥物價格差異,醫管局指,香港與內地屬不同的關稅區,並有各自的海關制度,相類的貨品或服務在不同關稅區的經濟體之間通常會有價格差異,而香港的醫療系統、藥物監管制度與內地不同,不適宜將藥物價格進行直接比較。
醫管局續指,按照嚴謹的藥物採購機制,循不同途徑採購符合要求的藥劑製品,並一直通過中央招標及報價程序,增加市場競爭,達致規模經濟效益,現時公立醫院使用的治療癌症藥物中,除了個別特殊或少量使用的藥物外,大部分已經由中央集中採購。醫管局已成立「成本評估小組」與藥廠議價,盡力減低引入新藥的成本和價格,並持續優化採購模式,以及開拓市場引入競爭,務求資源運用高效且具成本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