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限新股最多借9成孖展

星島日報-金融
更新時間:03:00 2025-03-21 HKT
發佈時間:03:00 2025-03-21 HKT

  散戶逾百倍孖展抽新股亂象勢將絕跡,證監會昨日發通函指,就首次公開招股(IPO)認購及融資服務向持牌法團提供額外指引,包括收取最低10%預付認購資金(即孖展最多9成)、對機構本身及其客戶進行財政評估、妥善分開存放客戶認購資金,以及遵守FINI的投資者識別要求,藉此加強持牌法團的風險管理手法,及保護投資者免受過度財務風險。
證監會上月中表示,正審查8間券商在新股借錢時,是否有考慮客戶的還款能力,以及是否設定合適的貸款限額。而最新的通函指出,證監會最近對數間選定持牌法團的IPO融資活動完成檢視,在當中發現存在缺失,尤其是一些持牌法團被發現曾採取不謹慎和過分進取的融資手法,接納超出其客戶財政能力的認購指示。在一些個案中,持牌法團聚焦於新股的認購水平或預期認購率,而非客戶財務狀況,或令客戶出現過度槓桿的情況,並使持牌法團本身面臨更高的客戶違約風險。
議員:避免混亂情況出現
  金融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惟宏指出,早前新股結算平台FINI機制推出後,有部分熱門新股認購倍數情況與新股實際情況不符,證監會昨公布的融資認購通函,料可為市場參與者在進行新股孖展融資業務時提供標準,以規範市場秩序,避免混亂認購情況出現。他續指,雖然有個別券商希望可降低10%的預付認購資金要求,但是該標準是FINI機制前業界普遍使用的標準,認為10%預付金標準是證監會平衡業界意見後所制訂的結果。
  證券商協會永遠名譽會長陳柏楠表示,對於很多證券商而言,收取10%按金並無問題,券商亦不希望承受客戶「篤手指」風險。香港證券及期貨專業總會會長陳志華表示,該通函有助強化證券商的風險管理及投資者保障、提升資金透明度及問責性、規範市場行為與公平競爭,以及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但短期內證券商在執行層面或面臨技術挑戰。
  自2023年11月FINI正式啟用,引入新的資金預付模式後,券商毋須預繳全數客戶「真金白銀」認購額,故有能力向所有客戶提供更高槓桿孖展倍數,由以往最高的20倍,提升至現時個別券商可提供108倍,繼而「谷大」新股超購倍數,並造就多隻逾千倍「超購王」新股。
港交所刊優化FINI通告
  港交所(388)同日刊發《優化FINI平台》通告,包括允許為FINI設立不同的指定銀行戶口、提供IPO摘要表、優化POMax(公開發售最高回補金額)的計算邏輯等,而相關優化確實的推出日期將於實施前約兩周公布。
  於今日掛牌的維昇藥業(2561)昨日暗盤潛水,分別較定價68.8元跌5.7%至7.2%,一手100股帳面蝕390元至495元。另《IFR》報道,已截止招股的南山鋁業國際(2610)擬以下限26.6元定價,集資近23.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