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峰 - AI駕駛的方向盤 | 亞非正傳 之 以法興業
更新時間:02:00 2025-04-11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4-11 HKT
發佈時間:02:00 2025-04-11 HKT

隨着香港首輛獲批自動駕駛牌照的車輛開進機場,科技進步恍如按下油門,但法律與倫理的「導航系統」是否已準備好?這些問題不止關乎技術安全,更關乎社會共識與價值選擇。
早前由政府資助、香港科技大學牽頭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發中心(HKGAI)發布本地首個大語言模型「HKGAI V1」,同時草擬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指引(草擬稿)》。這份指引清楚指出,AI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必須遵守五大治理原則:數據私隱、知識產權、防罪能力、系統可靠性及安全性,而「人本監察」(Human-in-the-loop)則是確保AI可信與可問責的核心機制。
這些原則正好適用於無人駕駛技術。當AI車輛需要在保護乘客與避免撞向途人之間作出選擇,那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問題,還是一道道德選擇題?我們是否應該事前由人類介入模型設計,決定價值排序?還是交由AI自己「學會」社會倫理?
根據指引建議,AI開發者與服務提供者應設立風險評估、合規審核及內容標註機制,並確保生成內容具可追溯性。這對於自動駕駛車輛在極端情境下的決策尤為重要,否則一旦發生事故,無論是技術偏差還是「模型幻覺」,都可能導致法律責任難以釐清。
值得留意的是,指引亦強調「行業導向」的AI治理原則。例如自動駕駛屬於高風險應用場景,應優先引入模型審計、數據驗證、事故模擬測試等措施。這些制度不但保障乘客與途人,亦有助企業穩定發展、贏得公眾信任。
科技可以駛得更快,但社會的信任是「最後一公里」。AI開發者、政策制訂者與市民必須共同參與這場討論:當方向盤交給AI,我們是否已設好正確的航線?
陳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