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重擊貨運 港航空業受牽連
發佈時間:03:00 2025-04-24 HKT

關稅戰下,航空運輸業首當其衝。隨着香港郵政、DHL陸續宣布停收指定赴美空郵郵件,有本港航空公司昨亦公開稱,近期貿易關稅政策變動為貨運業務帶來很多不確定因素,同時改變旅客出行需求,增加運營成本且對供應鏈形成壓力。面對不明朗前景,多名航空及經濟學者向《星島》表示,本港赴美的空運貨物中,以手機等佔比較高,若關稅戰持續,勢對運輸成本帶來負面影響,航空公司恐難以消化新增成本。另陸續有內地航空公司拒收波音飛機,或致新航點的航班班次上未能追上預期。
香港國際機場屬全球領先的國際貨運機場,亦是全球第四繁忙的國際客運機場。統計處數據反映,按空運區域劃分的進出本港貨物中,北美洲屬亞洲以外最大吞吐量區域,在2022年達786.7千公噸,2023年則達852.6千公噸;單計去年首兩季亦達458.8千公噸。在貿易戰開打前夕,貨運已現暗湧,香港機場今年3月的貨運量有近45公噸,貨運量同比增加4.8%,惟包括美國在內的北美洲雖然以往是「增長榜」常客,但連續4個月未在前列,主要貿易地區中,改由往返中東和歐洲的貨運量錄得最大增幅。
北美「常客」連續4月未在增長前列
國泰航空昨亦披露,今年首3個月載貨量較去年同期增加12%,但面對貿易關稅政策,及5月初起小額免稅政策的變動,預期內地與美國之間的一般航空貨運需求「將有所放緩」,會靈活調配貨機以適應市場變化。理大專業及持續教育學院學生事務總監及高級講師劉銳業分析,本港的空運貨物中,電子產品如手機、電腦等佔比較高,其次是服裝、機械設備和醫療用品等,「有一部分透過香港轉運的貨物來自內地,這些貨物通常是經香港出口到美國」。他表示,關稅戰下貨運量減少,可能導致航空公司面臨提高運費壓力,但實際影響要視乎市場競爭等因素。
劉續指,隨着關稅上升,部分企業或減少從內地經香港轉運到美國,貨物量勢減,一定程度會使整體空運量下降,「由於需求減少,部分航空公司亦確實出現減班情況。而在貨運需求波動下,航空公司亦需要調整運營策略以適應市場變化」。
另本月中兩架身披「廈航塗裝」的波音飛機,亦被拍到「重返」美國機場,側面引證中國多間航空公司拒收波音飛機的傳言。劉銳業評估,此舉或反映內地航空公司未來「不再依賴」美國飛機的態度,飛機定單可能在短期內出現調整,「新航點開發亦會同步受影響,如內地某二線城市想開赴港航點,如本身預算要買10架波音飛機,但現在改買國產飛機,難短時間內趕製」。他指出,因飛機定單一般要2、3年前提出,在空檔期內或會令新航點的班次密度「未能達到預期」。
國產飛機理論上有更大市場空間
對於國產飛機能否借勢搶佔市場,浸大會計、經濟及金融學系副教授麥萃才指出,加關稅等於「兩邊冇生意做」,理論上令國產飛機有更大市場空間,「因首當其衝就是cut波音飛機」。但國產機生產速度仍有「很多努力空間」,且實際交付飛機時,也不能忽略產能、航權等因素,他說:「像波音不少型號是長途機,但國產C919暫只能飛國內或東南亞部分地區航線,市場運作上不是由A頂B就可以。」而在飛機零件上,麥認為因各地有稅差存在,部分生產商或將零部件改在東南亞生產,再透過東南亞輸送美國,以節省關稅成本。
香港付款人委員會主席林宣武表示,香港空運貨量佔國家空運貨量的約4成,在關稅戰下勢受衝擊,「如某些國家只加了10%關稅,商家和航空公司會看形勢,加貨機到相關區域取貨再送去美國,會導致供應鏈改變」。他又提到,貨運價格上升主要是市場供求問題,其次與燃料和勞動力成本增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