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培養防災意識 | 安業興邦
發佈時間:02:00 2025-04-29 HKT

不少人都趁復活節假期一家大小去旅行,不過可能因為有玄學家「預言」今年在不同的亞洲地區有天災,尤其港人鍾愛的日本,加上網絡上的危言聳聽,令到這些地區的遊客數字立即下降。
大自然變幻無常,地震無法準確預測。但危言聳聽則有很大影響力。根據日本國家旅遊局最新數字,今年3月份的香港遊客數目較去年同期減少了9.9%,是極少數遊客數字減少的地區。
沒有人希望有天災發生,但培養防災意識十分重要。香港地理環境優越,沒有地震、龍捲風這些破壞力極強的天然災害。但是,隨着酷熱天氣越來越長、狂風暴雨頻繁來襲,惟有事前的防災意識,認清眼前的危機,才可有所防備。
機會是要留給有準備的人,理解自然世界的規律很重要。好像香港天文台網站及「我的天文台」流動應用程式,載有世界各地主要城市的天氣預報及訊息;其全球地震資訊網亦提供經天文台分析的全球5.0級或以上的地震資訊,掌握這些資訊,便能未雨綢繆。
香港經歷了連續兩年(2017年的天鴿和2018年的山竹)的十號颱風,當時引發多處塌樹和嚴重水浸,導致交通癱瘓,這些始料不及的後果,令香港人多多少少都有點防災意識。不過,教訓從經驗而來,個人培養了防災意識,政府相關部門也需要修訂相關政策,確保市民出行的安全。學校與大小企業也需要有一套能應用到的手冊來保障學生與打工人士的安危。
出行前登記外遊提示服務
臨危不亂方可脫險!無論在本地或出外,萬一不幸遇上天災或人禍,最重要是保持冷靜。情況一如在飛機上的求生指引,大人先穿上救生衣才能協助小朋友求生。在日本這個因長期受地震威脅的國家,早已發展了一套全面的防災指南,包括地震速報、海嘯警報與其他日本國內氣象警報等警戒的防災APP;當中也有提供地圖方便用戶尋找附近的避難場所。這些應用程式也開發了專為海外人士應用的版本,在緊急情況下,更可將自己所在地圖片和地址發送給家人朋友。
自從三一一大地震後,日本是全球首個擁有災難用免費網絡服務的國家。鑑於早前日本政府最新南海海槽大地震風險評估報告將未來30年發生大地震的概率提升到80%,日本當地媒體,尤其電視台便每天都提醒民眾攜帶最少足夠三天用量的「防災包」。身為旅客,應將基本的逃生必需品包括證件、行動電源、水、膠袋、毛巾及輕便食物等放於隨身行李內,萬一不幸發生地震海嘯,也可以即時拿起逃走。
另外,香港居民前往外地旅遊前可使用「外遊提示登記服務」,於網上登記聯絡及外遊資料,以便接收香港政府發出的最新外遊警示及相關公開資料。
曾安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