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學教育|比利時小孩學多種語言 學校教育重體驗【623期】

更新時間:07:00 2022-05-12 HKT
發佈時間:07:00 2022-05-12 HKT

「比利時比較特別,位於荷蘭、法國和德國之間,所以這裏的人不多用英語,如果(港人)移民過來,便要根據所屬區域,學習本地語言。」facebook專頁「我和五小孩在比利時」版主Hebe一家七口於二○一七年移民到比利時法語區小鎮Court-Saint-Étienne,她稱在當地英語不是主流溝通語言,她需要時間適應,但該國設有三種官方語言的特色令小朋友能及早學習多國語言,而體驗式教育給予小朋友更大的學習空間,加上政府對家庭提供各項補貼,令她漸漸享受在比利時的生活。

生活指數較香港低
「比利時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法語和德語,所以來到這裏英文不管用,一切要重新開始。」二○一七年五月,Hebe一家七口移民至比利時,丈夫Michael雖然是比利時人,但在當地完成學業後一直在國外工作,婚後在香港紮根,所以她形容丈夫對其出生地也很陌生,「要一點時間適應。」

Hebe在香港居住時意外懷有雙胞胎,她笑說對於當時已育有三名小孩的她和Michael來說,倍感壓力,最終決定搬到比利時,替小朋友尋找更大的成長空間。
Hebe在香港居住時意外懷有雙胞胎,她笑說對於當時已育有三名小孩的她和Michael來說,倍感壓力,最終決定搬到比利時,替小朋友尋找更大的成長空間。

 

既然如此,為甚麼決定移民至比利時呢?Hebe笑稱,當時在香港的生活不錯,卻意外懷上雙胞胎,令已育有三名小孩的她非常苦惱,「當時打電話給老公,他更呆了一分鐘,我以為網絡斷綫,哈哈!」冷靜下來後,他們覺得香港消費指數高,五名小朋友只靠丈夫一人工作養家很困難,所以決定遷居比利時。Hebe坦言到達彼邦的第一年,她完全不習慣,「比
利時的三種法定語言中,丈夫能講法語和荷蘭語,故比較容易適應,但當時我完全不會那三種語言,所以在找工作、認識朋友或融入社會方面都不容易。」直至她到住所附近的社區中心上法語課,認識不同移民人士,開始建立社交圈子,才慢慢適應當地生活。

學習多種語言
懷上雙胞胎後移民到比利時,Hebe認為當地醫院對孕婦的支援不錯,「產檢非常全面,當時我的保險涵蓋產檢,所以毋須收費,還會持續相隔兩至三個月便替我檢查,(次數)比在香港更多。」

她稱雖然比利時的人口比歐洲其他國家少,但福利和親子配套非常不俗,其地理位置也特別,鄰近荷蘭、法國和德國,因此當地學校非常注重小朋友學習多種語言。「我們住在小鎮Court-Saint-Étienne,屬於法語區,所以學校主要採用法語為教學語言,一般到中學才教授英文,因為在當地講英語的機會不多。」她續說,不少學校除了提供法語課程外,也讓學生選修其餘兩種法定語言,「不少孩子從小就能講幾種語言,對日後找工作也有幫助。」

雖然比利時的亞洲人不多,但Hebe說孩子們融入當地的過程很順利。
雖然比利時的亞洲人不多,但Hebe說孩子們融入當地的過程很順利。

 

推行體驗式教育
比利時從小孩六歲開始,提供十二年免費教育。現時Hebe的長女Alyssai十二歲,即將升讀中學,九歲次子Ayden和七歲三子Alexandre則就讀小學。她稱因為當地人口少,所以學校一般採用小班教學,每班約二十人,教學質素有保證之餘,每星期也會帶小朋友到戶外學習。

「體驗教育是比利時的教學特色,當地人非常重視課外活動,例如春天時,長女的學校每星期帶他們踏單車、到森林野餐;有時又帶他們往博物館、遊樂場等。」Hebe表示在新冠疫情前,學校在冬季時更安排學生到瑞士滑雪,「總之他們的課外活動非常多樣化,不會一板一眼坐在課室學習,希望學生體驗及發掘不同知識,也因此可以理解為甚麼小朋友比在香港更願意上學。」

她續說,加上當地人不提倡競爭,「成績表不會列出名次,所以普遍而言,小朋友是與自己競爭,而不是跟其他同學的成績比較。」Hebe認為這種教育方式能減輕小朋友的讀書壓力,也讓他們隨着自己的步伐成長。

Hebe認為比利時的學校重視體驗,如經常安排小孩外出參觀或到樹林野餐。
Hebe認為比利時的學校重視體驗,如經常安排小孩外出參觀或到樹林野餐。

 

政府親子補貼多
相比香港,Hebe認為比利時的生活指數較低、對家長的支援較多。他們定居的小鎮Court-Saint-Étienne距離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三十分鐘車程,「覺得小鎮比較淳樸,首都人多車多,治安也不算很好。但最大原因是丈夫的媽媽在這裏居住,可以幫忙照顧小朋友。」

Hebe憶述,初到埗時丈夫要重新尋找工作,生活有一定壓力,幸好比利時政府對家庭的支援完善。「每生一胎,政府便提供一次性補貼約八千港元,之後又會補貼約一萬六千港元給新手家長購買日用品、奶粉等必需品。」她稱除了單次補助外,政府又為每名小朋友提供「牛奶金」,每人每月約有二千港元,直至二十一歲或踏入社會工作。

想念中式食品時,Hebe便會與家人到布魯塞爾的唐人街飲茶一解鄉愁。
想念中式食品時,Hebe便會與家人到布魯塞爾的唐人街飲茶一解鄉愁。

 

少見亞洲人更熱情
居於比利時小鎮中,亞洲人不常見,但Hebe稱沒擔心過小孩會不適應,「可能小鎮民風比較淳樸,加上同學看見女兒是亞洲面孔,反而覺得很新奇,很希望和她做朋友,所以沒有太大的適應問題。」她認為當地的文化比較開放和主動,「記得有次我去接女兒放學,(其他)小朋友一看見我是亞洲臉孔也非常興奮,拉着我帶我找女兒,非常有趣,但香港的小朋友看見大人未必這樣主動,主要是兩地的教育方式不一樣。」

不少歐洲國家設有校網,即住所愈近學校,便愈大機會入讀該校,間接令受歡迎校區的樓價偏高。Hebe表示,比利時不設任何校網,家長可根據孩子的性格、校風等,選擇合適的學校;如果家長剛到埗對校風有疑問,不妨直接到學校約見校長、安排參觀,當地學校非常歡迎家長直接聯絡和溝通,認為更能讓家長了解學校是否適合小朋友。

Hebe笑說,要照顧五名孩子不簡單,但小朋友在比利時的活動空間大,對家長來說,照料他們算是比在香港容易。
Hebe笑說,要照顧五名孩子不簡單,但小朋友在比利時的活動空間大,對家長來說,照料他們算是比在香港容易。

 

參與運動助融入
Hebe認為,比利時的生活相當悠閒,不論小孩或大人,很多人都會參加不同的運動或球會,以融入社區及建立社交圈子。她笑說,丈夫因為已經很長時間沒有回國,移民初期也有點不適應當地生活,「所以他一到埗便立刻參加(住所)附近的籃球球會。當地政府很好,無論大人還是小朋友,加入此類球會均可獲資助百分之三十至四十的球會費用。」她認為這對於認識朋友和適應新生活,是很好的方法,「現在他經常打完球賽後便和波友吃飯、喝酒,也經常帶家人看他比賽,認識不同的朋友。」

小鎮較城市淳樸,鄰里關係緊密,不過Hebe說鄉村治安雖好,但也有不方便的地方,「這裏的華人超市(貨品)選擇很少,有時想吃香港或者中式食品,很難找到,所以我經常上網預訂食材,再從荷蘭運送過來。至於一些冷藏食品無法郵寄,便唯有到首都布魯塞爾購買。」她稱過時過節想買中式慶節食品非常困難,「如端午節想買糭、打邊爐想買丸類,便很困難了。」

比利時注重課外活動,所以Hebe也安排兒子踢足球,每星期參加訓練和比賽。
比利時注重課外活動,所以Hebe也安排兒子踢足球,每星期參加訓練和比賽。

 

社區中心設語言課程
整體而言,Hebe認為在生活指數、親子配套、學校等方面,比利時的水平都不錯,相比歐洲其他國家的樓價或租金,當地也屬容易負擔。以他們一家居住的小鎮為例,目前月租五百至六百歐元(約四千二百至五千一百港元),可租住約八百六十呎的兩房單位。她稱住在小鎮的缺點是出入必須駕車,以及當地人的英文程度一般,「所以如果想結交朋友,一定要學好法文。我現時的程度,基本溝通沒有問題,但要深入交流是吃力的。」因為忙於照顧小朋友,加上小鎮的社區中心暫沒提供法語課程,所以Hebe目前沒有繼續學習,而根據其個人經驗,大概學習半年法語便能作基本溝通。

在小鎮難買中式食材,Hebe會從較易買到各類食材的荷蘭訂購。圖為她準備了糯米雞給孩子們作午餐。
在小鎮難買中式食材,Hebe會從較易買到各類食材的荷蘭訂購。圖為她準備了糯米雞給孩子們作午餐。

 

她指出,比利時各個社區中心均有提供語言課程,讓剛移居當地的外國人免費學習官方語言,以盡快融入當地生活。「剛到來時,我也有上法文班,大家(指移民家長)年紀差不多,又有小朋友。在課堂以外,我們一起野餐,用法語溝通,以此形式練習(法語)又可以結交朋友,非常不錯。」她建議有意移居比利時的港人可以先學好外語,法語、荷蘭語和德語都是當地常用語言,有助融入當地,如想尋找工作,相關語言一般要達到中高程度,但也要視乎僱主要求。

文:袁志敏 圖:受訪者提供

延伸閱讀
升學教育|澳洲宜居首選阿德萊德 親近自然戶外活動夠多元【615期】

升學教育|移居倫敦近郊小鎮 兼享城市與郊區生活【612期】

升學教育|港媽重返英國小鎮 毗鄰伯明翰小孩讀森林學校【6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