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龍2訪港效應 中大主辦兩天氣候變化國際會議 喚起大眾對極地科研關注
發佈時間:08:00 2024-04-22
上星期中國第一艘自主建造的極地考察破冰船「雪龍 2」號首次訪港,香港中文大學(中大)作為該活動唯一協辦香港院校,於4月9日至10日舉辦「氣候變化國際會議:極地科考、生態環境與氣候變化」研討會,為期兩天的會議不僅為學術交流提供了平台,同時也強調了極地科考在全球氣候系統中的重要性。此外,中大學生更在會議期間與南極「中山站」科學家遠程對話。
「現在是年輕人了解和參與中國極地研究的最佳時機」
會議吸引了超過2,000名來自全球的科學家、政策制定者、學者及學生,共同探討氣候變化、生態環境以及極地與全球氣候的連接。其中,中大校長段崇智教授在開幕禮上表達了對與會者的歡迎,並強調中大作為『雪龍2』號訪港活動的唯一學術夥伴,很高興邀得『雪龍2』號的科學家來到中大與師生及各地專家深入交流,中大將繼續支持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海洋資源的工作。
會議為期短短兩天,會上討論的議題卻包羅萬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學者分享的研究成果,包括南極磷蝦的遷移,以及極地冰層融化等。首天會議以一個全體會議打頭陣,邀請了來自中國極地研究所和「雪龍2」號的研究人員參與討論。被問到他們對香港的年輕人有甚麼話要說,科學家們都鼓勵他們繼續努力,拯救地球。中國極地研究所研究員楊惠根教授說:「我最希望香港人明白,現在是年輕人了解和參與中國極地研究的最佳時機。」與他共事的雷瑞波教授則強調,氣候變化和天氣不穩定對地球上每一個人都有影響,每件事都是牽一髮而動全身。他憶述自己童年在華南初次目睹下雪的經歷,並說:「這些事情,可能對我們這些在南方長大的年輕人來說,可能覺得很遙遠,但其實與我們身邊發生的事連繫在一起。」
「雪龍2」號科學家分享第40次南極科考成果
「雪龍2」號的科學家在會議中與超過330名中大學生及本港中學生分享了第40次南極科考的成果。這些成果不僅增進了學生對科學的興趣,也讓他們了解到極地科研如何影響全球氣候。中國極地研究中心(中國極地研究所)高級工程師羅光富分享了自己在南極的科考經驗,強調雖然條件艱苦,但科考工作意義重大,他更鼓勵年輕人積極了解氣候變化,勇於探索,成為可持續未來的建造者。
與南極「中山站」科學家遠程對話
此外,會議期間還進行了與南極「中山站」科學家的遠程對話,包括站長胡澤駿、負責天文觀測的副研究員紀拓博士,以及負責海冰/氣象監測的高級工程師王安良等人。他們介紹了在極端條件下進行科學研究的日常生活及挑戰,並回答了學生關於極地科考和氣候研究的問題。學生們對科學家在極端環境中工作的挑戰感到非常好奇,對他們在極地的生活、飲食,以至與企鵝、海豹等南極動物近距離接觸均表達濃厚興趣。
會議還強調了多學科合作的重要性,大會邀請了專注於海洋學、生物生態學、天文學、冰川學和工程技術的頂尖科學家來發表學術報告和參與討論,共同探討如何通過增強極地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來應對氣候變化。與會者均認同氣候變化是一個複雜的全球性問題,需要不同領域的專家共同努力。
中大於推動環境教育上擔當重要角色
今次的活動意義重大,亦體現了中大一直專注全球可持續發展、致力於氣候研究的精神。中大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MoCC)為全球第一所以氣候變化為主題的博物館,也是推動環境教育的重要場所。博物館不僅展示了氣候變化的影響,還通過各種展覽和活動增進公眾對這一議題的認識。此外,中大通過其「MoCC學人」計劃,支持優秀校友繼續參與氣候行動,今次「與『雪龍2』號科學家對話」環節由首位MoCC學人鍾芯豫主持,進一步強化了大學在可持續發展領域的地位。
今次會議不僅是一次學術盛會,更是一次難得的科普交流和啟發機會,讓參與者更加了解氣候變化的嚴峻挑戰及對全球的影響。通過今次的氣候變化國際會議,中大展現了其在科研和教育領域的貢獻,並向大眾表達校方在對抗氣候變化上所付出的努力和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