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節特輯 | 首屆「中華文化節」6月登場 弘揚中華傳統文化藝術風情盛宴

文娛資訊
更新時間:17:15 2024-04-30 HKT
發佈時間:17:15 2024-04-30 HKT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康文署)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弘揚辦)宣布首屆「中華文化節」即將於6月至9月期間盛大舉行。這場文化盛事旨在進一步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並將匯聚中外文化藝術交流,透過精彩的表演、展覽和活動,讓市民深入了解和欣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之美,同時讓觀眾有機會在這場文化盛宴中探索不同地方色彩的藝術風情,共同感受中華文化的獨特魅力。 

匯聚中外文化藝術交流 說好中國故事

康文署(弘揚辦)將通過一系列精彩的表演、展覽和活動,讓觀眾深入感受中華文化的魅力。首屆「中華文化節」的節目豐富多元,包括中國戲曲節的精選劇目、本地獲國家藝術基金肯定的優秀作品,以及與多個文藝組織合辦的音樂、舞蹈和跨媒體演出。此外,還有電影放映、展覽、講座、藝人談和大師班等活動,為觀眾提供了一個全方位的文化體驗。

《五星出東方》:舞動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華文化節」開幕節目邀請到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舞劇《五星出東方》。這部舞劇的靈感源自於新疆和田地區尼雅遺址出土的漢代織錦護臂,上面繡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的字樣,這件國家一級文物非常珍貴。北京演藝集團副總經理、《五星出東方》製作人董寧(右圖)指,一塊蜀地生產的織錦出現在數千里之外的沙漠中,證明了當年絲綢之路的繁榮暢通,也是民族交流的見證。這部舞劇的亮點在於「讓文物活起來,以舞蹈講故事」,通過多元化的舞蹈風格在舞台上重現兩千年前的場景。董寧表示總導演王舸以巧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生動地講述了一個笑中有淚的家國故事。這部作品不僅充份展示中華文化的魅力,也突顯主創團隊豐富的藝術創造力。
董寧續指,創作《五星出東方》就像進行一場藝術考古,團隊花了很多時間搜尋出相關歷史資料並融入豐富的想像力,才能呈現出獨特的表演風格。「我們通過文物的記載和親身到當地博物館中發掘的素材,尋找當年舞蹈、服裝和場景的蛛絲馬跡,力求還原當時的景象。」
這次將是北京歌劇舞劇院首度來港演出,對此,董寧表示這次機會非常難得,也可促進內地與香港在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她希望這齣舞劇能讓香港觀眾體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感受到深刻的文化自信,為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和發展出一分力。

董寧表示這次北京歌劇舞劇院首度來港演出,機會非常難得,也可促進內地與香港在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董寧表示這次北京歌劇舞劇院首度來港演出,機會非常難得,也可促進內地與香港在文化領域的合作與交流。
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五星出東方》,以舞劇演繹國寶文物的故事。
北京歌劇舞劇院演出的《五星出東方》,以舞劇演繹國寶文物的故事。

《大鼻子情聖》:融合中西文化元素

香港本地節目陣容也十分鼎盛,粤劇紅伶羅家英將聯同汪明荃及新劍郎等一同演出新編粤劇《大鼻子情聖》,為今屆戲曲節的重頭戲。汪明荃表示,近年來發現在香港尤其缺乏原創劇劇本,羅家英曾改編《德齡與慈禧》、《李廣王》等劇,她認為他對於掌握完整故事有自己獨特的方式,能夠巧妙地用劇的唱唸來表現他人的故事。這次他嘗試將法國名劇《大鼻子情聖》改編成劇, 從角色的挑選、到文字處理亦面對不少困難,今次把法國戰場改寫為明朝土木堡之變,述說機智動人的書信傳情故事。雖然整個演出中融入了輕喜劇的元素,但故事本身是一個悲劇。汪明荃對這個故事非常感興趣,「這是一個非常浪漫的故事,告訴人們不要只看外表,內心才是最重要的。」
羅家英以法國名劇《大鼻子情聖》為藍本,將其改編成劇,展現了香港中西文化的交融特色,並發揮了戲曲的魅力。他坦言,這次改編《大鼻子情聖》並不容易,面對著很多困難和挑戰,「劇的表演方式要求每句台詞要跟韻、對平仄、梆黃等,這限制了文字的選擇。」他花了很多時間和心血創作和尋找靈感,並在李清照的詩詞中汲取創作靈感,使詞組更美。此外,還使用了〈歸來吧!蘇蓮多〉的音樂作為結尾,通過細膩的演繹表達了深情,讓觀眾感受到古往今來中西文化在愛情表達上的共通之處。

羅家英以法國名劇《大鼻子情聖》為藍本,將其改編成劇,他坦言,這次改編《大鼻子情聖》並不容易,面對著很多困難和挑戰。
羅家英以法國名劇《大鼻子情聖》為藍本,將其改編成劇,他坦言,這次改編《大鼻子情聖》並不容易,面對著很多困難和挑戰。

《鼓博群雄·地動山搖》:傳統鼓樂文化交流

在即將舉行的「中華文化節」中,除了北京歌劇舞劇院的《五星出東方》演出外,還有一場特別的音樂盛會——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將來港演出《鼓博群雄·地動山搖》。這場演出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一批近十多年來曾多次親赴山西絳州學習鼓樂的香港本地鼓手將與絳州鼓樂藝術團一起參與演出。觀眾將有機會欣賞到絳州鼓樂的獨特魅力,同時也感受到香港本地鼓樂文化的精髓。
有份參與演出的赤煉鼓樂團團長梁正傑表示,這次演出不僅是一個音樂交流的平台,也是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的展示。「鼓樂在不同界別層面發揮作用,傳統的樂器正好讓年輕人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音樂藝術和文化價值。」同時,這次演出為香港年輕音樂人提供了一個學習和交流的機會,也為兩地音樂界的交流合作搭建了一座橋樑。

赤煉鼓樂團團長梁正傑(中)、王錦輝學校的伍穎榆同學(左)及林沛鍵同學(右),均表示十分榮幸能夠參與這次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的演出。
赤煉鼓樂團團長梁正傑(中)、王錦輝學校的伍穎榆同學(左)及林沛鍵同學(右),均表示十分榮幸能夠參與這次山西絳州鼓樂藝術團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