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路梆子首次出演戲曲節 展現慷慨激昂塞北風韻

文化資訊
更新時間:06:00 2024-06-06
發佈時間:06:00 2024-06-06

作為首屆「中華文化節」的重要一環,中國戲曲節今年邁進第十二屆,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精心挑選高水平且藝術風格獨特的地方劇種,為香港觀眾呈現精彩演出。來自山西的忻州文化研究院首次亮相戲曲節,將在6月21日至22日,由三位梅花獎得主楊仲義、成鳳英和賈粉桃演出北路梆子的優秀劇目《醒醉記》和《畫龍點睛》,展現北路梆子慷慨激昂的塞北風韻。

具300多年歷史的北路梆子源自山西,是山西四大梆子之一,於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北路梆子注重唱功,創造很多花腔,在戲曲發展史和地方文化史的研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歷史價值。一代文豪郭沫若曾以詩句「聽罷南梆又北梆,激昂慷慨不尋常」讚譽北路梆子。對於此次參演戲曲節,忻州文化研究院北路梆子藝術研究所所長張宇平表示「這是北路梆子首次獨立組團來港演出,為香港觀眾帶來兩齣重點名劇《醒醉記》和《畫龍點睛》,並以《雙官誥》參與中華文化節特別安排的普及中華文化藝術專場活動,劇團每位成員都信心滿滿,定會呈現最好的演出給香港觀眾。」

北路梆子唱腔慷慨激昂 大氣磅礡
北路梆子的唱腔高亢激越,淋漓酣暢,音樂表現強健有力,節奏直爽慷慨,展現了當地人民質樸醇厚,豪爽大方的性格特徵。張所長指出,北路梆子藝術基礎雄厚,生活氣息濃郁,語言通俗流暢,表演上重生活、重情趣,重唱功、重特技。他建議觀眾可以通過代入劇中人物的角度和心態來欣賞這次的劇目,這樣能夠更好地理解角色之間情感脈絡中呈現戲劇張力及功架。

突破北路梆子嚴肅風格 「全才鬚生」演活詼諧鬼馬輕喜劇《醒醉記》
忻州文化研究院帶來的第一齣戲《醒醉記》,由北路梆子第一位榮獲梅花獎的楊仲義主演。他把清醒時不敢違抗君威,醉後卻雄辯滔滔的名相房玄齡演繹得活靈活現。楊仲義全面扎實的功架、蒼勁有力的唱腔,完美呈現北路梆子老生行當的不凡面貌,因而被譽為「全才鬚生」。歷來北路梆子以慷慨激昂著稱,善演正劇、悲劇,但此劇一改北路梆子的嚴肅風格,以輕鬆活潑的方式重新演繹李世民廉政納諫的故事,透過由同是梅花獎得主賈粉桃飾演的長孫皇后及其帝皇一家與謀臣房玄齡之間的互動,展現君臣之間諧趣鬼馬的一面,讓觀眾在笑聲中,以現代觀點深思中國傳統社會裏為君、為臣、為人之道。

楊仲義詼諧演繹一代名相房玄齡,與賈粉桃及一眾優秀演員同台獻技,演活諧趣幽默輕喜劇《醒醉記》。
楊仲義詼諧演繹一代名相房玄齡,與賈粉桃及一眾優秀演員同台獻技,演活諧趣幽默輕喜劇《醒醉記》。

延續詼諧基調 以另一視角描繪唐朝盛世的摘梅經典《畫龍點睛》
《畫龍點睛》是生旦行當兼優、有「塞北明珠」美譽的成鳳英摘梅之作。劇中,成鳳英精湛的演技和細膩的詮釋增添了角色的豐富層次,處處看出她「形神兼備、內外結合」。成鳳英以小生行當塑造年輕有為的李世民,微服出巡尋找治國良才,途中不幸遇上土皇帝被耍得落荒而逃。〈落荒〉一折,她把李世民過獨木橋上的蹉步「武化」,踢腿等身段功架充分表現出雖則皇帝落難,但仍不失帝王氣度,劇情圍繞秀才馬周痛貶時弊,獻上一幅無眼龍圖,四娘為保愛人用血點龍睛,穿插土皇帝諧趣演繹,真皇帝受土皇帝百般敲詐,最後決心整頓朝綱,加上樂隊文場、武場慷概激昂的合奏,充分展現北路梆子的藝術特色。

《畫龍點睛》中以戲路寬廣聞名的成鳳英演繹李世民;賈粉桃一改《醒醉記》端莊厚重皇后風範,細膩演繹重遇年輕愛人的酒店孀婦四娘。
《畫龍點睛》中以戲路寬廣聞名的成鳳英演繹李世民;賈粉桃一改《醒醉記》端莊厚重皇后風範,細膩演繹重遇年輕愛人的酒店孀婦四娘。

文化交流與藝術傳承的雙重使命
在社會急速發展的背景下,張所長認為只有守正創新,與時俱進,積極探索各種新穎的戲曲表演形式,地方戲曲藝術才能蓬勃發展,找到出路。他希望今次的演出中,忻州文化研究院能夠擔當文化交流使者的職責,將北路梆子的美傳遞給香港觀眾,讓更多人喜歡戲曲,喜歡北路梆子的藝術,以使作為首屆「中華文化節」重要演出一環的中國戲曲節,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戲曲文化上發揮更大作用。

忻州文化研究院
日期︰6月21至22日(五至六)
場地︰香港大會堂劇院
票價︰$180至$380
節目查詢︰2268 7325(節目)/ 3166 1100(票務)

(資料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