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資訊|肺癌術後輔助治療不容勿視 新一代EGFR標靶藥有效減低復發機會

醫療資訊
更新時間:09:00 2024-06-07
發佈時間:09:00 2024-06-07

早期及部份第三期肺癌患者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但完成手術後是否代表完全根治?以本港最常見的肺癌基因突變類別——EGFR為例,此類型的患者比沒有帶有這種基因突變的復發率可高達兩倍。有專科醫生指出,除了考慮基因突變類型,亦會視乎患者的期數、腫瘤體積等因素,來決定術後的輔助治療。其中,新一代EGFR標靶藥物能夠減低EGFR肺癌患者在術後的復發風險。

心胸肺外科專科薛高勇醫生指,能夠接受手術切除治療的肺癌患者,在術前需要接受電腦掃描、正電子掃描及血液測試,以檢視患者的心肺功能。其後再視乎患者的腫瘤體積及位置來安排手術,一般會將一個肺葉切除;倘若腫瘤體積比較大、牽連到數個肺葉,便可能需要將半邊肺葉切除。

薛醫生續指,以往傳統開胸手術會令患者在術後留下長達20至30厘米的傷口,其後發展到有微創手術後,能夠透過單孔來切除,不但出血量較少,也可減低術後的併發症。

心胸肺外科專科薛高勇醫生。
心胸肺外科專科薛高勇醫生。


以往輔助治療成效有限
術後除了留意傷口護理外,復發風險亦不容忽視。薛醫生指,即使將腫瘤切除,但有些肉眼看不到的癌細胞,可能在手術前已經出現微細轉移,因此仍然有復發風險;而且期數越高,復發機會越高。有研究顯示,第IB期非小細胞肺癌在術後的5年復發率約為45%,第II期約為62%,第IIIA期則約為76%。因此,需要安排術後的輔助治療,以減低復發風險;以往會有化療、電療等治療選擇,惟治療效果不顯著,只能夠減低4至5%復發風險。

近年,有新式的輔助治療藥物,例如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等,能夠減低術後的復發風險。薛醫生指,有研究顯示,倘若患者在接受手術切除後,其腫瘤被驗出帶有特定的基因突變,如EGFR基因突變,便可以考慮服用新一代EGFR標靶藥物,從而大大減低復發風險。除此之外,術後標靶治療亦能降低患者死亡率及增加整體存活期,而且副作用也相對溫和,患者可以如常生活、上班。

薛高勇醫生提醒,患者在選擇治療方法前,應與主診醫生商討,按個人病情、副作用、成效等,以選擇最合適的治療方案。患者在接受治療期間,應該保持健康生活習慣及適量運動。

以上資訊由心胸肺外科專科薛高勇醫生提供。

HK-10356 27/5/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