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快感、多巴胺、還有打卡上網|巴士的點評
最近發生一宗因拍照被大浪沖走的致命慘劇。一名43歲張姓女子於5月31日行山,在香港仔玉桂山鴨脷排海邊的小碼頭拍照,被大浪沖落海。她被朋友救起送院,但終告不治。
事發影片其後在社交媒體流出,只見片中一眾行山人士,興高采烈地在一個小碼頭上影相打卡,期間不斷有巨浪打上碼頭,不過一眾人等繼續擺拍,而且不時哈哈大笑,海浪愈來愈大,一些人失去平衡,最後一個巨浪打上碼頭,把43歲女子捲落海。當大浪開始打上碼頭時,已有人高喊:「好危險!」、「喂喂喂!快啲走呀!」,但正在拍照的人繼續拍照,最後樂極生悲。
事實上,行山影相打卡,有時是高危活動。最近的兩年,就發生了27宗致命的行山意外。死者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經驗豐富的行山發燒友。有人在高溫下中暑,有人心臟病發,有人從高處的崖邊墮下,也有人在惡劣天氣下行山被洪水沖走、被雷電擊中。去年2月,一名71歲男子與家人去東龍島行山,他的22歲女兒在岸邊岩石上拍攝照時,被大浪捲落海。男子跳入海中救女兒,自己遇溺身亡,女兒則獲救輕傷。情況和今次的小碼頭上拍照的人遇上巨浪有點相似,去年行山致死有27宗,去年謀殺案有30宗,想不到行山風險程度和謀殺不遑多讓。
為甚麼有些人特別喜歡冒險犯難、追求刺激呢?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祖克曼(Marvin Zuckerman)認為,追求風險只是行為表象,這種行為背後代表了某種人格特質,他稱之為「感覺追尋人格」(sensation-seeking),這種人喜歡追求嶄新和強烈的感覺經驗,例如喜歡高強度的音樂、偏好性愛和恐怖電影、樂於到異國旅行、嘗試藥物、酒精、喜歡賭博和極限運動等等。重點是他們追尋的是「感覺經驗」,而非單單追求風險。祖克曼認為這和遺傳有關,也與部份人的大腦的生理機制所致,特別是與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有關。
多巴胺是大腦合成的一種能夠獎勵或激勵我們的行為的要素,不同人的基因不同,對多巴胺有不同的反應,例如不同變體的「DRD4基因」產生出感受性低的多巴胺受體時,有這種基因的人會透過「尋奇」來刺激生成更多的多巴胺以作彌償。簡言之,喜歡刺激的人和遺傳因素有關。
現今社會再附加一個催化劑,就是社交媒體的「打卡效應」。
美國阿里桑拿州鳳凰城有一個野生動物園,圍欄內中養着美洲豹,有一名女子為了要和美洲豹自拍,竟然攀越圍欄內,結果被美洲豹襲擊,抓傷了手臂,幸好有旁觀者趕入圍欄內將她救出。這種拼了命的行為,其實只為拍一張獵奇照片,然後放上網以獲得別人的讚賞。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員沃格爾表示,社交媒體完全處於促使人們為了刺激而願意冒險的位置,他們獲得讚賞和回覆時,有即時的滿足感,能夠短暫提升自尊。所以,這些人見到有風險的時候,仍堅持拍照,並非不知道風險,而正正是覺得在風險下會拍攝到其他人拍攝不到的照片而獲得更多的點讚。
總而言之,在快感、多巴胺和社媒的影響下,冒險拍照放上網,並非難以想像的行為,但卻會令當事人和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
事發影片其後在社交媒體流出,只見片中一眾行山人士,興高采烈地在一個小碼頭上影相打卡,期間不斷有巨浪打上碼頭,不過一眾人等繼續擺拍,而且不時哈哈大笑,海浪愈來愈大,一些人失去平衡,最後一個巨浪打上碼頭,把43歲女子捲落海。當大浪開始打上碼頭時,已有人高喊:「好危險!」、「喂喂喂!快啲走呀!」,但正在拍照的人繼續拍照,最後樂極生悲。
事實上,行山影相打卡,有時是高危活動。最近的兩年,就發生了27宗致命的行山意外。死者有20多歲的年輕人,也有經驗豐富的行山發燒友。有人在高溫下中暑,有人心臟病發,有人從高處的崖邊墮下,也有人在惡劣天氣下行山被洪水沖走、被雷電擊中。去年2月,一名71歲男子與家人去東龍島行山,他的22歲女兒在岸邊岩石上拍攝照時,被大浪捲落海。男子跳入海中救女兒,自己遇溺身亡,女兒則獲救輕傷。情況和今次的小碼頭上拍照的人遇上巨浪有點相似,去年行山致死有27宗,去年謀殺案有30宗,想不到行山風險程度和謀殺不遑多讓。
為甚麼有些人特別喜歡冒險犯難、追求刺激呢?美國人格心理學家祖克曼(Marvin Zuckerman)認為,追求風險只是行為表象,這種行為背後代表了某種人格特質,他稱之為「感覺追尋人格」(sensation-seeking),這種人喜歡追求嶄新和強烈的感覺經驗,例如喜歡高強度的音樂、偏好性愛和恐怖電影、樂於到異國旅行、嘗試藥物、酒精、喜歡賭博和極限運動等等。重點是他們追尋的是「感覺經驗」,而非單單追求風險。祖克曼認為這和遺傳有關,也與部份人的大腦的生理機制所致,特別是與多巴胺等神經傳遞物質有關。
多巴胺是大腦合成的一種能夠獎勵或激勵我們的行為的要素,不同人的基因不同,對多巴胺有不同的反應,例如不同變體的「DRD4基因」產生出感受性低的多巴胺受體時,有這種基因的人會透過「尋奇」來刺激生成更多的多巴胺以作彌償。簡言之,喜歡刺激的人和遺傳因素有關。
現今社會再附加一個催化劑,就是社交媒體的「打卡效應」。
美國阿里桑拿州鳳凰城有一個野生動物園,圍欄內中養着美洲豹,有一名女子為了要和美洲豹自拍,竟然攀越圍欄內,結果被美洲豹襲擊,抓傷了手臂,幸好有旁觀者趕入圍欄內將她救出。這種拼了命的行為,其實只為拍一張獵奇照片,然後放上網以獲得別人的讚賞。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博士研究員沃格爾表示,社交媒體完全處於促使人們為了刺激而願意冒險的位置,他們獲得讚賞和回覆時,有即時的滿足感,能夠短暫提升自尊。所以,這些人見到有風險的時候,仍堅持拍照,並非不知道風險,而正正是覺得在風險下會拍攝到其他人拍攝不到的照片而獲得更多的點讚。
總而言之,在快感、多巴胺和社媒的影響下,冒險拍照放上網,並非難以想像的行為,但卻會令當事人和社會付出沉重的代價。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