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正兒 - 推廣香港文化特色 不讓盂蘭勝會式微|社論

疫情期間,民間活動停辦,每年農曆7月的盂蘭勝會不能幸免。現在疫情過去,社會復常,大型活動回歸,盂蘭勝會捲土重來,但受經濟不景氣影響,有主辦團體坦言籌款困難,導致令地區神功戲的數目近年呈下降趨勢。這項富有香港特色的傳統民間活動,欠缺資源,恐會走向式微。

盂蘭勝會中的「盂蘭」,由梵文「Ullambana」翻譯過來,意為「救倒懸」,即救度亡魂倒懸之苦,是來自民間《目蓮救母》的故事;「勝會」意指一大群人舉行活動,在香港亦稱為盂蘭節或鬼節,當中的神功戲,富有特色,成為本港地道文化活動之一。

2019年,全港各區共舉行28個神功戲,料今年僅有17、18個。有主辦單位指,經濟不景氣,地區商戶及街坊都「手緊」,難以籌款舉辦盂蘭勝會,尤其費用不輕的神功戲。雖然地方團體可向華人廟宇委員會及非遺辦事處申請資助,但要看勝會規模及地區盂蘭會的組織性,申請一般獲批十多萬元,故大部分仍要靠籌款。政府和商界不能坐視不理,應伸出援手,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支持每年地區的盂蘭勝會,既保留傳統特色,也說好香港地道文化故事。事件亦令人反思,為何西方萬聖節變成全球節慶,帶動商業活動,而盂蘭勝會卻不可以,這留待有心人「保育」,把「鬼節」發揚光大。

辛正兒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