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環保最緊要有得揀 | 巴士的點評

  政府政策多少都有點強制性,觀乎市民的反應,都對要付費的措施反應最烈,就像膠袋稅那類「寓禁於徵」的政策,市民既要付鈔,又沒有替代的節約方案,市民負評很多。至於其他環保措施,只要有得揀,有替代方案,市民接受度就高很多。

  首階段管制即棄塑膠餐具及產品法例,周一起實施,有6個月的適應期。很多大型連鎖食肆外賣開始不再提供即棄塑膠餐具,部分要求顧客加1元購買環保即棄餐具。

  初步觀察,對首階段外賣「走塑」政策的負面評價主要有幾類。

  第一,不方便。市民購買外賣大多數是回公司或回家進食,即使餐廳不提供餐具,回家也有餐具,但用後要清洗,會增加不便感。另外部分外賣是在街外進食,要麼自攜餐具,要麼就買環保餐具,但攜帶可重用餐具較不方便。

  第二,買環保餐具要付費。部分食肆可用1元買環保餐具,但要多花金錢。

  第三,環保餐具物料不理想。例如紙質湯匙遇熱就會慢慢變軟,紙質吸管也有類似問題。

  概括來說,外賣「走塑」政策縱有批評聲音,但烈度不強。現時食肆採購環保即棄餐具的成本較塑膠餐具高1倍,收取1元的餐具費只能收回部分成本,食肆亦不希望顧客購買環保餐具。另外,環保餐具的材質初期或許不夠理想,但隨時間推移,應該會有較堅硬材質的產品推出,經過一段時間之後,環保餐具的可用性會提高。

  但關鍵還是有替代付費的選擇。市民可用自己的餐具,即使有點不便,但想節約者有方法避免額外付費,這種有選擇的感覺相當重要,市民就沒有被逼畀錢的不滿。也不要小看買份餐具一個幾毫,對基層而言,一日一兩元,一個月已是幾十元了。

  換一個角度,禁止即棄外賣塑膠餐具很有必要。據立法會一份《數據透視》指出,香港每日棄置到堆填區的都市廢物量,10年增加超過20%,其中塑膠廢物增長最快,升幅達38%,由2011年日均棄置量1694公噸,升至2021年的2331公噸。塑膠廢物成了廚餘之外的第二大都市固體廢物來源。而塑膠廢物當中,以膠袋佔比最高,佔36%,其次是塑膠餐具佔10%,膠樽佔9%。2021年塑膠餐具的日均棄置量達225公噸,較10年前增加27%。

  塑膠餐具佔都市廢物總量的2%,換言之禁了塑膠餐具,即可減少2%的都市廢物,效果立竿見影,所以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的法例值得支持。「走塑」政策即使增加了市民不便,但大家只要忍耐一下,就可以達到最直接的減廢效果。

  管制即棄塑膠餐具的法例和垃圾徵費政策最大的不同是,後者明顯是一種「寓禁於徵」的方法,用收費的方式來禁止某一種行為,但現實上由於回收設施不足,例如廚餘就沒有足夠並且方便的回收設施,令市民即使想減廢,但可供選擇的替代途徑不足,變成了「焗住」交費,不滿感自然強烈。

  政府要明白的是,市民大多解讀這些「寓禁於徵」的措施,是政府不夠錢時的斂財之法,例如一年近10億元的抄牌收入,就經常成為市民的話題,認為是政府「等錢使」,所以要多抄牌。雖然政府堅稱並無此動機,但市民仍堅信不疑。

  「走塑」政策推行尚算順利,不等如垃圾徵費可以順利過關。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
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