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永雄 - 幫「難民」來港是一盤生意 | 巴士的點評

香港財赤嚴重,其中一個削赤的考慮方向,就是進一步減少「難民」的負擔。
「假難民」問題長期困擾香港。《星島日報》最近做了一個追蹤報道,顯示自2014年起10個財政年度,本港用於免遣返聲請人(申請政治庇護的難民)的開支,便接近100億元,等於每年平均開支10億元,數字驚人。
如果將數字再進一步研究,在本港自2014年實施統一審核機制至到去年,共接獲27754宗難民免遣返聲請,政府已就其中26332宗作出決定,當中只有350多宗獲得確立是真難民,只佔總數約1%。
至於政府近100億元開支中,過去10年,就用了30億元作審核聲請和處理有關上訴的支出,當聲請人一旦裁定免遣返聲請不獲確立,便會千方百計尋求上訴或是覆核。過去10年就有26535人提出上訴,另外有17771人提出司法覆核。政府用於聲請人的公費法援開支,高達12.4億元。另外,同期人道援助的支出53.6億元,用於遣返的支出2.5億元。
其實難民聲請並不是甚麼人道事業,而是一盤生意。過去香港有幾間外資律師行,是專門做這個生意的,他們並提供一條龍服務。他們和一些人口眾多、偷渡者亦多的國家的非法集團有聯繫,由那些集團在當地招募想偷渡的人,要他們付出數萬港元的費用,最後這些偷渡者就買機票上機,而當地的非法集團就事先將名單交給香港的人權律師行,人權律師行不需要等飛機到埗,就事先將打算提出難民申請的偷渡者名單,交予入境處。
那些偷渡者即使無合法簽證,或是以旅遊身份來港,都可以馬上進入審核程序,先交由政府查核他們的難民身份,如果被判定並非為難民,他們大部分會提出上訴,上訴不成會再申請司法覆核,這樣一般就會搞上多年,期間的吃住開支完全由政府負責。那些人權律師,就協助偷渡者申請司法覆核,並且代表他們出庭,再賺一筆。
假難民亦會拿到「行街紙」,在街外自由活動,很多人就會非法打工。我們在街上見到很多南亞裔的非法工人,主要就是源自這個入境途徑。
另外,香港有不少慈善機構提供食物銀行,給低收入人士領取食物。有朋友就親眼見過,那些「難民」向食物銀行領取食物之後,在銀行外已經有人集團式向他們收購。
特區政府近年開始堵塞漏洞,例如在2021年就修改《入境條例》,容許保安局局長可賦權入境處處長,「指示某運輸工具可或不可運載某乘客」,從源頭阻截這些假難民入境。修例之後初步取得成效,但是當時西方媒體就大力批評香港的政策,例如英國的《BBC》就撰文指,「香港政府修改《入境條例》限制出入境引發憂慮」。
英美這些國家其實嚴重雙重標準,例如英國為了阻止難民入境,曾經一度研究將難民送往盧旺達。而如今美國特朗普上台,更加大量抓捕非法移民,不會作出任何難民甄別,就將他們遣返原居地。
香港因為有終審法院的案例,那些難民聲請者人在香港後,由於有《人權條例》和《基本法》的保障,政府就要做「高度公平」的審查。現時政府可以做的是,如何有效大幅減少積壓的司法覆核許可申請,和大力加快遣返的進度。對那些人權律師而言,這是一盤生意,雖然規模已經大減。但對香港而言,這就是一個沉重負擔。
「巴士的報」是一份網上報紙
讓網民隨時隨地
拿着手機或平板電腦可以看到
www.bastillepost.com
[email protected]
盧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