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晋 - 總結新車隊試運問題 的士業改革需多管齊下 | CEO有料到

  3月31日,香港的士業改革後的第一次試水——「JOIE樂行」車隊200部的士率先開始試營運。但新車上路首日並不暢順,記者線上叫車8次失敗,最後需客服手動派單的尷尬似乎與香港市民對智慧出行的期待不成正比。剖析香港的士行業改革的核心矛盾,除了人力層面的司機短缺,收入層面的月薪制,還有技術層面的數據壁壘。只有多管齊下逐個解決,才能一掃香港的士行業「乘客體驗不好、對外印象欠佳」的舊面目,以全新形象出發,為香港市民乃至全球遊客提供優質服務。

  的士車隊首先需要人力資本的重構。目前香港的士業司機數量嚴重不足,不少年輕司機對車隊前景和待遇都未有足夠信心。車隊營辦商可考慮在招聘時期增設獎勵金以吸引更多新血。政府亦可居中協調,統一發布目前較為混亂的車隊招聘訊息,或有助吸納部分司機「過檔」。開放關口的車隊專用候車處、加快對充電站的審批也是業內人士對政府的期望。

  的士車隊難以吸引新司機加入的另一難題是收入。現時車隊既有租車制亦有月薪制,加入車隊除了每月有固定出車的日數,亦需要繳付按金,司機顧慮不能自由開工之餘,同時令收入降低。至於固定月薪會否養懶司機,見仁見智,但如若採取底薪加抽成的方式可能會對司機而言更有動力。有業界人士指出,司機每月1萬元底薪,其後以拆帳形式與公司分成,值得考慮。有的士車隊在月薪基礎上提供優質服務獎金,亦不失為增加司機收入同時提升司機服務質素的良策。

  的士司機的再訓練亦十分重要。當前司機培訓不僅需要重視「服務態度教育」層面,還需結合AI時代的特性,強化智能系統操作等綜合技能的相關培訓。對於老齡化司機群體,政府可聯合科技公司開發「傻瓜式」接單界面,用語音指令替代複雜操作。還可利用數據分析司機行為特徵,例如哪些路段事故率高、哪些時段乘客投訴集中,據此更有針對性地制訂培訓內容。

  新車上路首日,硬件升級確實令人耳目一新:六座電動車,無障礙車及混動車,車廂闊落,支持八達通、微信支付、Alipay付款、信用卡及現金等多種付款方式。但單靠硬件無法解決線上叫車難的問題。出現這一問題的原因,可能是系統的不穩定,數據流動的梗阻導致車隊管理平台未能接入實時路況訊息,算法無法預測高峰時段需求分布,乘客端的訂單無法觸達到派單系統。車輛、司機、乘客、道路被割裂在互不聯通的系統中,科技賦能的強大能力無法實現。

  當務之急是車隊營辦商需要優化改進自己的線上平台系統,但重中之重,是需要打破官方交通流量數據、車隊訂單數據、司機汽車定位數據各自封閉所形成的數據壁壘。內地已經有網約車聚合平台基於地圖數據、位置數據、北斗導航、智能決策系統等能力,推出的大模型服務,立體化提升網約車平台的服務能力。而香港擁有全球頂尖的5G覆蓋率與金融科技基礎,技術上實現數據共享並不困難。

  建議特區政府可牽頭建立「城市出行數據池」,利用運輸署、的士車隊、網約平台、巴士公司等脫敏數據的共享實現交通運輸大模型,以大模型支持的士平台的算法調度系統,未來甚至可以接入港鐵客流高峰預警、主要幹道實時車速、大型活動人流預測等訊息,使的士調配從「盲人摸象」升級為「全局透視」。

  的士業改革,新車隊的試營運只是第一步,未來將有合共3500輛,佔全港的士近2成的車隊的士上路。今次曝露出的問題需要多管齊下,協調解決。這場改革的深層價值,在於重新定義城市出行服務的公共屬性。數據時代,的士不僅是交通工具,更是優化城市治理的寶貴資源。而的士業改革也不僅是一場行業自救,更是整座城市對智慧未來的投票。

蔡晋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