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傑 - 產業回流之夢 | 油尖多士

  特朗普改革美國聯邦政府,欲杜絕政府浪費,又向全球70多個國家掄起關稅「大棒」,其最終目的是讓製造業回流美國,美國人可以回到「人人有工開」的日子。

  人人有工開的目標,似說來卑微,但在今日的西方社會,已是遙不可及的夢想。香港的經濟起飛,便從手工製造業興起開始,有家庭「手作仔」,有身兼數職,沒有最低工資或最高工時的保障,當然也沒有強制供款的退休金計劃,政府本身規模也很小,沒有多餘的錢發放各種援助津貼,但打工仔手裏有現金存款。

  以一個典型的美國「嬰兒潮世代」,1978年任職鋼鐵廠的工人為例,時薪在16到18美元,而房屋貸款每月只有125美元,相當於一天的薪水就能供樓。不久美國的鋼鐵廠開始倒閉,因為關稅不對等,進口的鋼鐵更便宜,到90年代,一份薪水已不足以養家活口。

  但關稅問題只是其一,凡40年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社會,長期享受低通脹,產業由大規模製造業遷移到由金融、科技為主導的服務業,多出來的勞動力怎麼辦?只能由政府補貼。而相應地,大政府主義日趨流行,大學生在校園裏接受左派政治思想洗禮,如美國的奧巴馬,或英國的施紀賢。

  今日西方的大學生相信社會主義,鄙視體力勞動,認為開工廠就是成全資本家的剝削,樂見工會勢力坐大,對於引製造業回流,不見得感興趣,這些盤根錯結的問題,比關稅更為複雜。

  而事實上,特朗普政府最想回流的是汽車、半導體、醫療用品、機械、鋼鐵、生物製藥,至於防治、服裝、傢俬、代理加工等普通消費品,則不可能回流。即使真的能逼使部分產業回流,對於解決美國低下階層的就業問題,其實也回天乏術。

前新聞工作者
多媒體社會評論人
陶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