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耆商機——「朝三暮四」的醫生

  很多人有一個錯覺,就是醫生一定賺很多錢,而且收入穩定,不受市道影響,因此,醫療產業都有抗跌能力。其實,在疫情期間,特別是政府醫院,加緊了包括兼職在內的人手招聘,甚至加津貼。護理人手繼續不足,私人診所人工成本有升無減。
  租金方面,診所和醫療中心位於高級的商業大廈和地舖。業主普遍都不「同情」醫生,小型的醫療中心議價能力弱。而大型的醫療中心,業主一般都「睇住食」,因為大型醫療設備例如磁力共振(MRI)等儀器的搬運以及防輻射等技術設計,重置成本甚高,醫生也怕麻煩。
  雖然營銷和宣傳都便宜了不少,但由於醫生受制於《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在印刷及電子媒體賣廣告有諸多限制,所以推廣成本回落對醫生幫助有限,而且醫生普遍相信「有麝自然香」。
  收入方面,近五年,不管門診、體檢和手術,客源愈來愈倚靠內地人。尤其是保險經紀,經常介紹大陸客來港就醫,現在唇亡齒寒,由九個月前的社會運動開始,內地人已經減少到香港看醫生,以至現在絕跡。
  港客方面,大家因為擔心被感染,都盡量避免去看醫生。市民注意了衞生,一般感冒咳嗽也大幅減少了。非必要的手術和覆診、脫牙洗牙、醫學美容等都取消或押後,也直接打擊醫生的收入。即使是上門的服務,由於是「親密接觸」,家人擔心到戶的醫護人員不知去過哪裏,可能是高危人士,會播毒,因此也減少了非必要的服務。難怪有醫生說:能夠朝三暮四(上午有三個,下午有四個客人)已經不錯了。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