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耆商機——養兒防老還是妨老?
有次早上運動,食環署的老清潔工邊掃樹葉邊和我們開玩笑:「一樣晨運,你們做運動無錢收,我們做運動就有錢。」雖然如此樂觀的心態令我敬佩,但這同時亦透視了晚年生活的困難。
據統計,2016年香港65歲以上獨居長者約15萬人,無職業長者月收入中位數僅5780元。很多人退而不休,繼續工作以應付晚年所需。2006至2016年,65至74歲的打工仔由四萬多人升至約十一萬人,十年增幅超一倍多。
俗語有云:「老豆養仔,仔養仔。」父母想給下一代最好的:包括住大屋、坐靚車、食好穿好、每季去旅行、去四圍見識。物質享受之外,還要優先陪仔女聊天相處,經常鼓勵他們,贏在起跑線。相比之下,我們很少聽到「要給父母最好/貴的」。一般家庭,衣食住行本身已經要「就住就住」,供養父母可能只夠「飲茶」,不夠「開飯」。
另一方面,隨著人均壽命延長,現代八十多歲的老人,兒子也已經六十歲退休了。以老養老,相依為命可能還可以,但用積蓄養兩位八十歲父母至頤養天年,即使兒子退休生活未至捉襟見肘,亦甚具挑戰性。
「養兒防老」是個舊觀念:生多幾個,將來反養你,老了就不用憂柴憂米。但香港常見的實況是:老豆養仔再養孫,皆因下一代自養和養仔的經濟能力都有限。隨著「養兒防老」漸漸失效,對勞工市場、「積榖防饑」的投資市場和銀髮市場產生了甚麼商機?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
據統計,2016年香港65歲以上獨居長者約15萬人,無職業長者月收入中位數僅5780元。很多人退而不休,繼續工作以應付晚年所需。2006至2016年,65至74歲的打工仔由四萬多人升至約十一萬人,十年增幅超一倍多。
俗語有云:「老豆養仔,仔養仔。」父母想給下一代最好的:包括住大屋、坐靚車、食好穿好、每季去旅行、去四圍見識。物質享受之外,還要優先陪仔女聊天相處,經常鼓勵他們,贏在起跑線。相比之下,我們很少聽到「要給父母最好/貴的」。一般家庭,衣食住行本身已經要「就住就住」,供養父母可能只夠「飲茶」,不夠「開飯」。
另一方面,隨著人均壽命延長,現代八十多歲的老人,兒子也已經六十歲退休了。以老養老,相依為命可能還可以,但用積蓄養兩位八十歲父母至頤養天年,即使兒子退休生活未至捉襟見肘,亦甚具挑戰性。
「養兒防老」是個舊觀念:生多幾個,將來反養你,老了就不用憂柴憂米。但香港常見的實況是:老豆養仔再養孫,皆因下一代自養和養仔的經濟能力都有限。隨著「養兒防老」漸漸失效,對勞工市場、「積榖防饑」的投資市場和銀髮市場產生了甚麼商機?讀者不妨思考一下。
健康教育基金會主席
關志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