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為什麼香港創科企業請不到人?

「政府這樣即是鼓勵我們跳進火坑,之後就不管了!」

在英國大學本科時修了一科 「中小企與創業」,課程大部分都忘了,但常記得老師播一段電視片段,訪問了一些受政府鼓勵去創業的人。說這句話的夫婦創業失敗了。的確,創業的風險很高,2017-2021年間,每年平均有123,192間公司撤銷、剔除註冊或清盤,佔2021年底總共司數的8.9%。

香港許多初創和科技企業都面對請不到人,請到人又不合要求的困境。筆者訪問過幾位實習生是否願意投身初創,大部份得到的答案都是希望先到大公司工作爭取經驗。這其實也容易理解,香港生活成本高昂,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承受失敗失業的。有國內來港創業的創辦人觀察到,在國內,尖子都是首選工科,讀不成才讀經濟金融,在香港是剛好調轉。無他,在香港的工科可選擇的職位一般較金融為遜,尖子自然選擇醫、法、金融等科。工科缺乏優等生去讀,在港的創科企業請不到人,又無法擴大投資。那麼香港要如何發展成國際創科中心呢?

這其實也不難解決,國際上也有成功樣版—— 就是實行產業政策,引進高科技產業的一些中下游業務。2000年左右,新加坡拓展製藥產業。新加坡政府提供相對廉宜的土地、合規廠房,對僱員進行再培訓為投資者提供人力資源,並積極引進領先的外包製藥、外包研發及製藥企業到當地生產。據經濟發展局數字,新加坡的藥業在18年間產值上升3.5倍,達190億坡元(按現匯價折合約137億美元)。新加坡的政策漸漸培養出生物製藥的人才,逐步向上游業務推展。

套用到香港,如香港能提供土地、廠房等予目標領域的先進跨國企業,消除其投資瓶頸,他們會更願意落戶香港。這些跨國企業能提供薪酬較高、較穩定的工作予本地畢業生。當同學們見到有優質穩定的工作,對於選讀工科的吸引力就會增加,為本港創科界提供更多人才。而且,這些人才在為國際企業工作過後取得經驗,他們有機會創業。一些有經驗人脈的人才創業存活率會較一般人為高。其實以前香港製造業蓬勃的年代,就有不少人在工廠工作過得到經驗後自立門戶,有不少成為今日的富豪。

創科旅程先有零到一的研發階段,再有一到一百的商業化階段。香港在零到一方面做得相當出色,但一到一百的階段全在境外,突出的例子有大彊。發展一下中下游的階段能擴大香港的創科生態系統,收回部分研發階段的巨額投入,也能為年青人提供優質就業,分散香港的產業結構。

周祐生

*本文代表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作者工作單位或就讀學校的看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