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面——陳麗娟:夢在愛荷華

  問陳麗娟(Kuen):「這一次獲得何鴻毅家族基金資助,前往愛荷華參加國際寫作計劃(International Writing Program),最難忘的是甚麼?」Kuen說可參加計劃,「是既驚又喜」:「十分難忘的是能在國際寫作計劃基地Shambaugh House,在創辦人Paul Engle的銅像前,對着來自世界各地的作家朋友,唸自己的作品。另一件難忘的事是在初雪下漫遊愛荷華市寬敞、寧靜的街道。」
  Kuen二○一九年九月去了愛荷華。十月,愛荷華已下雪了。Kuen讓我看一張在雪地拍的照片,她是滿心歡喜的,「夢想成真」,到作家都想到的地方,那會不歡喜呢。
  一如所有愛好寫作的年輕人,Kuen在大學時期,已開始創作。「九七年,我已有詩、散文結集,其後我的作品多拿到《字花》發表。」
  「我的正職是freelance writer,工作時間有彈性,夠自由。不過,我也得有discipline才成。不然的話,沒有收入呀。」
  Kuen說到愛荷華的幾個月:「好像重回學校讀書,住宿舍、寫作、交流活動、分享寫作心得。誦讀作品,也聽別人誦讀他的,生活過得充實。」Kuen說她的夢,以為很長,沒完沒了。幾個月轉眼就過去。做「夢」的日子,Kuen參觀Paul Engle的書房:「裏面的擺設,與他生前一樣,打字機、文件、書籍,原封不動。」那是聶華苓最愛進去看這看那的地方。Paul在生之時,不少作家愛到他的書房,與Paul、聶華苓談文說藝。不過,是上世紀八十年代的事了。
  我雖然沒有機會走進Paul的書房看個究竟。那一年,他與聶華苓到香港一遊,倒是有機會與他們一起吃了頓潮州菜。聶大姊坐在Paul旁,不怎樣說話,Paul愛說笑,我們都在聽。Kuen說:「聶華苓的記性不怎樣好了。她不記得我是誰,不是問題。有關寫作中心的事宜,她也記不起來了。」
  聶華苓早已退休,她仍是寫作中心的figure head,她在,大家都安心。
  Kuen寫過幾首短詩,《動物圖鑑》的《鯨》:豬乘沒有人看見/爬進去玄色的海裏/轉個身已萬年/歎口氣/便是一條鯨
  《龍蝦》她把活龍蝦塞進行李箱/龍蝦腳撑撑/肉身成功渡過深圳/把撑撑/留在上水。沒有問Kuen,她的詩帶出甚麼訊息來。詩人,不用詮釋自己的作品的,沒此必要。
  後記
  Kuen說回來後,「有點迷失的感覺」,幾個月的文化交流,她是「獲益良多」。Kuen很enjoy那過程,「熱鬧過後,party過去了,回來後,我問自己:我可以做些甚麼呢?」Kuen打算把她的經歷書寫下來。文學創作,是小眾活動,Kuen並不介意看她作品的讀者會有多少。
張灼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