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生命護航——擊破心血管病常見謬誤(上)

  不少人以為,冠心病患者在「通波仔」後一勞永逸。看以下個案,大家或另體會。五十多歲何先生患高血壓、糖尿病、高膽固醇多年,且煙不離手。去年他突然心肌梗塞,緊急入院通波仔,才知道自己心血管嚴重阻塞。惟他並未吸取教訓,術後繼續食煙,三高超標,沒聽從醫生指示服藥。最近他因心血管閉塞,再次入院通波仔。
  謬誤一:沒有症狀等於沒有心臟病?
  正如何先生的個案,患有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未必有典型心絞痛症狀。研究顯示多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糖尿病患者或患隱性冠心病,他們應每年接受糖尿病併發症篩查,一旦發現身體多重系統性併發症,如視網膜病變、外周動脈疾病、頸動脈狹窄或中風等,或心絞痛,或需進一步接受心臟檢查。預防勝於治療,「上醫治未病,中醫治欲病,下醫治已病」。千萬不要像何先生那樣,到了心肌梗塞時,為時已晚。
  謬誤二:通波仔開通心臟血管就可以醫好冠心病?
  理論上,通波仔可打通冠狀動脈(冠脈)血管、恢復血流,讓心肌得到充足血液和養分。然而,如何先生般的高危患者,冠脈血管脂肪斑塊負荷較重,上流血管開通後,斑塊或沖積到下游微絲血管中,堵塞血管出口,引致血流緩慢,這種現象稱為「慢血流」。由於心臟的微絲血管幼如髮絲,不能以物理方法開通,只能在冠脈血管內注射藥物去改善血流。雖然慢血流可解決,但會降低通波仔成效,增加急性心肌損傷,復發心肌梗塞和死亡的風險。
此欄目由英國阿斯利康藥廠贊助
為生命護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