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量微觀——對打疫苗出事的正確統計認識

  接種疫苗種是抗疫良策,惟部份人接種後出現不良反應,難免令公眾對疫苗安全性產生疑慮,令不少人猶豫不決。綜觀數據,歐美等地疫情嚴峻,以美國為例,感染個案逾三千萬,約十人就有一人中招,病亡率接近百分之二,即五十個患者中有一個病逝。疫情如此嚴重,接種疫苗的出事率會較自然染病死亡率為低。英國情況亦然,甚至有過之無不及,如不幸中招,死亡率約百分之二點五至三,稍高於美國。是以,這些地方,因染疫離世機會頗高,反而疫苗出事的百分比甚微。
  若以此標準衡量,香港相對安全,七百多萬人口中有二百多宗死亡個案,意味着三萬多人裏有一人病亡(根據一年統計而言)。乍看下,打針後的死亡機率似乎更高,但各位須細察數據,切莫輕率地將所有接種後的事故歸咎於疫苗。其實,各地人口自然更替,佔比大概是百分之一,香港年度正常與非正常死亡(如車禍、心臟病發和自然衰竭)的人數合共近五萬,換算每日約一百多人。如此一來,即便今天市民悉數接種疫苗,明天還會有一百多人辭世,那麼我們可將這些個案歸因於疫苗嗎?當然不能。所以,大家務必辨明哪些與疫苗有關,哪些沒有,而當前數據顯示前者比率並非特別高。這方面終究要各位自行取捨,斟酌疫苗出事數字在扣除自然死亡案例是否確實超越疫症的病故率。一般來說,香港一年間平均三萬多人中便有一人在未接種疫苗情況下染疫逝世,意味着假如三萬多接種者中出現一宗死亡個案(撇除自然亡故),兩者可視為均等。然而,時間跨度畢竟不足一年,我們欠缺完整數據作參考,從科學角度而言,筆者認為打針比較穩妥。
莊太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