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指——活在氣泡裏

  香港和新加坡宣佈不再就「旅遊氣泡」作進一步討論,理由是兩地在疫情防控策略上存在差異。這有點像古代的和離書,從此「一別兩寬,各生歡喜。」
  兩地市民心裏明白,這氣泡早已戳破,變了「旅遊泡影」,政府發個聲明,不過書面工夫,各自交差。其實一個月前新加坡就說過「氣泡」一詞不吉利,想改稱「旅遊走廊」,想不到一語成讖。
  據「和離書」所說,新加坡逐漸成為「堅強抗疫社會」,與訂立旅遊氣泡的基礎有異,所以談不下去,只好「和平分手」。新加坡有官員說,他們不再以清零確診人數為目標,而是追求群體免疫,「與病毒共存」。
  既然不能像擊退沙士那樣讓病毒消失,那只能接受新冠肺炎作為一種風土病。據不完全統計,感染新冠病毒的死亡率,比流感只是略高,於是愈來愈多國家逐漸(被動地)走上群體免疫這條路。問題是,當更多地區都以這種方式應對變種病毒,那些仍努力清零的地方該何去何從?
  香港堅持了五十多天本地零確診,可是限聚令不變,又未能通關,更收緊隔離政策。氣泡其實沒有破,只是我們活在氣泡裏,與世隔絕了。
  當然我不建議香港廢盡前功,走群體免疫之策,但如果愈來愈多國家「與病毒共存」,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全世界在搖頭擺腦手舞足蹈,你以為他們都瘋了,其實是你聽不到音樂而已。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