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指——不再花父母的錢

  老同學聚會,少不免懷舊一番,說起舊人舊物在逐漸消失,更感慨當年的價值觀已不合今天時宜。
  舊時提倡節儉,就算小康,也不會過度消費。那些年,家長多是定期定額給孩子零用錢,但僅夠每日飲食和車費。若想買雙潮款球鞋或其他玩物,父母不會額外給錢,唯有每天省吃儉用,才能買到心頭好。我們幾個同學喜歡聽音樂,零用錢大半都花在唱片店,啃一整個星期麵包,才儲夠錢買一張黑膠碟。用這種方式換來的快樂,自然加倍珍惜。
  當然,也不是任何東西都能用「吃麵包」換回來。有個同學想學鋼琴卻沒錢,長大後一直耿耿於懷,畢竟成年後再學已不是那回事了。上一代人帶着這些遺憾,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難免會在經濟上縱容他們。
  但你以為這一代年輕人生活得美滿幸福嗎?倒也未必。最近看了一個歌唱比賽節目,主持人問剛畢業的參賽者有甚麼夢想,原以為他會說「有自己的作品」或「開演唱會」之類的標準答案,怎知他說:「希望以後不再花爸媽的錢。」
  年輕人其實不想「飯來張口」,也不想結婚的新房要父母付首期。他們有很多想法,希望證明自己,可是社會環境不好,樓價高企經濟低迷,要站穩陣腳都難,還談甚麼夢想?
  很難想像一個人的夢想居然是「不再花父母的錢」,只好承認,每代人都有自己的難處。
譚紀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