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熱話——研發重點轉向新冠檢測 相達科技異軍突起

在封區檢測,不時見到藍色帳篷印有相達生物科技的名字,看似是疫戰下的生力軍,不過相達創辦人兼行政總裁招彥燾分享道,公司原本專注在樣本處理技術,提升診斷早期癌症的準確度,眼見新冠「打到嚟」,遂將已有技術套用在新冠檢測,並進一步將技術商品化及變身為檢測服務提供者。角色連番轉變,招彥燾的信念如一:「有再多知識,要轉化成產品再去幫人,中間隔了很多層,要幫人不如直接一點。」由研發後台到走上前線,過往多年累積的經驗,終助相達在檢測一役大放異彩。
相達生物科技公司一五年於美國成立,一七年設立香港總部負責研發,另設內地分部,三地分別擁頂尖技術及科研人才、世界知名的專家,以及龐大市場和成熟產業生態圈,相輔相成發展。
  相達生物科技創辦人兼董事長招彥燾分享道,公司擅長樣本濃縮技術,大幅提升檢測準確度:「一杯水只放入五粒鹽,濃度太低不會感覺到鹹味,但將整杯水濃縮成一滴水就有鹹味。」技術原本用於傳染病測試,不過招彥燾意識到技術同樣適用於其他檢測,遂套用至癌症液體活檢並計畫商品化,可更準確診斷早期癌症。

三周趕製提取病毒RNA試劑盒
  不過新冠肺炎去年初爆發,招彥燾下了一個重要決定,將研發重心轉至新冠檢測:「我們心底想幫人,亦有相應技術可作貢獻。」團隊隨即馬不停蹄趕工:「同事們做到凌晨十二點,由我將數據傳給南加州的同事繼續做,我睡四小時後起,接續美國同事的進度繼續做,二十四小時運作。」團隊花費三周,製成提取新冠病毒核糖核酸(RNA)的試劑盒。
  產品出爐,雖先後吸引內地及美國的學者在醫院及實驗室試用,不過在香港吃閉門羹,原因是相達只有RNA提取技術,但未能做到前期的採樣工序,和後期將RNA複製再做核酸測試的流程。政府中人建議招彥燾自設化驗所,就可以採購形式購其服務。招直言被拒絕是無可厚非:「香港原本已有大藥廠的儀器及試劑,你無人認識又無數據,為何要用你?」他之後與已獲認可的安球醫學化驗所合作提供服務,「不應怨人,要知道問題出處再想辦法。」
  接續的發展相當迅速,相達不再限於研發技術,而是將技術商品化,陸續有新冠病毒抗原、抗體及核酸快速測試盒推出市面發售,招彥燾認為是助人途徑之一:「有再多知識,要轉化成產品再去幫人,中間隔了很多層,要幫人不如直接一點。」另一邊廂,相達開始面向公眾,負責營運其中一間社區檢測中心,亦承辦了多次封區檢測,招彥燾得以借機向港府推廣對疫情的全面看法。

快速測試獲美FDA緊急授權
  港府視核酸(PCR)測試為檢測的金標準,不過招彥燾認為,若情況危急就應以速度為首要條件:「做完PCR要等數日才可將確診病人帶走隔離,期間或再傳染多幾個人。」對快速測試的信任,來自檢測的數據。相達曾與養和醫院合作,為入院病人、訪客及員工做「雙軌測試」,即同時做快測及PCR檢測,成功揪出確診者,阻截在院內的傳播。
  相達亦曾在封區檢測試行雙軌檢測,與金標準對比下,準確率達九成多,「在麗晶花園一役,我們兩小時內找出一人確診,下午四時半張竹君醫生已可公布個案。」他承認快速測試準繩度不如PCR,但強調重點不在此:「全條街着火時要盡快將火撲滅,否則傳播鏈會沒完沒了。」
  相達的快速抗原測試產品於八月中獲得美國FDA緊急授權使用,是一種肯定。回顧相達的疫戰表現,成立短短六年的公司看似是異軍突起,不過回顧招彥燾的創業點滴,以「十年磨一劍」形容更貼切。

攻讀生物醫學工程 十年磨一劍
  招彥燾在美國攻讀生物醫學工程後,在當地一家做快速測試的公司工作,教他知悉快測的優點,以及如何令快測工具做得更好,舊東家現時更是相達的生產商。他之後取得博士學位,一二年起向美國政府申請研究資助,申請至第七次才成功,「審批的專家小組提供意見,質問你如何將技術『落地』,對我現時營運公司有很大幫助。」
  多次碰釘未令招彥燾氣餒,「做實驗十次有九次都失敗,關鍵在於失敗時都有所得着。」相達在本地發展亦非一帆風順,在社區檢測做雙軌測試時,曾被質疑借市民作試驗品,成為報章頭版,他將剪報放在辦公室,提醒自己本意再好都要多角度思考,務求令事件盡善盡美。
  今次相達疫情下跑出,招彥燾歸功於團隊努力,創辦公司之初,他首先聘請了首席人才官,由懂聘人的人建立起團隊。他亦仿效海外初創的做法,向大部分員工派公司股份,「公司的成功即員工的成功。」有可靠的人協助,他可以重投自己專長,適時拋出瘋狂的新想法。

中環設實體店 專人教採樣
  其中一個想法是於中環設首家實體店,讓市民走入店內,取得檢測相關的資訊,亦有專人教導採樣,目的是將接受檢測或診斷的主導權交回市民手中,長遠可助大家知悉管理自己身體的重要性,更易獲取健康信息。
  即將步入後疫症時代,招彥燾稱疫症總有一日會停止,公司現時可將資源集中在癌症液體活檢,「癌症檢測研發不會等人,有競爭者、有其他人埋首苦幹中。」他期盼有了將新冠檢測「落地」的經驗,能助公司在研發其他檢測時做得更成功,走得更遠。

留港發展難覓投資者 夥世界級學者成優勢
  招彥燾認為本港最大問題是生物科技行業發展未成熟,尋求投資者相對困難,不過在港可與世界知名的教授合作,是研發成功的重要因素。
  招彥燾指,香港最大問題在於本地生物科技行業未成熟,「現時未有國際知名的公司在香港設研發中心。」缺乏研發一環,自然難有科研人員在此成長。環境亦影響投資決定,「投資者不懂生物科技,自然會較保守。」他舉例指美國的投資文化成熟,投資者計算好風險評估做決定,「十家初創可能得一家成功,但一家已賺返,投資者不會斤斤計較。」
  不過他稱香港優勢在於可與世界知名的專家合作,例如他研發癌症液體活檢的快速測試,是受「無創產前檢測之父」中大盧煜明教授所啟發;到製作新冠檢測產品,PCR試劑是結合港大的袁國勇及潘烈文教授兩人針對新冠病毒的設計,大學的科研成果不限於實驗室,而是廣泛應用於全世界。此外,他認為本港的醫療系統成熟,聲譽令人安心,是生物科技的重要配套,「所以我留港發展,用雙腳支持。」
Jacky哥


■由研發後台走到提供檢測服務的前線,招彥燾期望可直接幫助社會應對疫症。
■由研發後台走到提供檢測服務的前線,招彥燾期望可直接幫助社會應對疫症。
■相達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測試產品,獲美國FDA授權可緊急使用。
■相達的新冠病毒抗原快速測試產品,獲美國FDA授權可緊急使用。
■在社區爆疫期間,相達曾承辦多次封區檢測。
■在社區爆疫期間,相達曾承辦多次封區檢測。
■招彥燾亦需不時落區為公眾釋疑。
■招彥燾亦需不時落區為公眾釋疑。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