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網潛航——視障人士用QR Code

  最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有很多網民因港鐵站內出現測試中的視障人士用QR Code而鬧得熱烘烘。很多人因缺乏科技相關知識不斷大肆評論,這反映社會不太理解如何在智慧城市中,利用科技便利生理上有障礙的人士。所以我想藉此分享這方面知識。
  「無障礙環境」概念始於1950年,當時歐洲各國決議人類社會應當進行「身體殘障者方便使用的公共建築物設計及建設」,同時北美各國亦制定了相關的「無障礙環境設計基準的式樣書」。在2012年香港政府亦開展「人人暢道通行」政策。這次港鐵站內所使用的,是一種近年流行於世界各地的「室內環境定向用途─快速響應矩陣碼」。透過掃描QR Code,用家可在手機上向視障人士發放語音導向,協助他們適應環境。這種QR Code經打印後,可迅速設置在車站及會場等室內環境,除了貼在牆壁上,亦可以直接貼在地下。其中把QR Code貼在地下的做法,是源於2016年日本「樂町線─辰已站」內的實驗裝置「shikAI」,目的是避免視障人士不慎墮進路軌。
  協助視障人士的QR Code亦有其他用途。西班牙公司NaviLens開發彩色QR Code就已大量應用在英國食品包裝上,用作協助盲人和弱視者辨別商品訊息。其特別之處是不論在3米距離,或弱光等難以準確對焦環境下也能讀取。協助視障人士的QR Code在外國已不是新鮮事,所以在地鐵站看到這些QR Code都不用驚訝。事實上最大問題是香港實在欠缺科學常識的普及教育。
TOZ聯合創辦人
龐博文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