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識途 - 小時了了|馬不停蹄

環顧世界各地較具規模的賽區,每年均舉行「打吡賽」,如澳洲、新西蘭、日本、南韓、新加坡、阿聯酋、法國、德國、英國到美國等地皆有,香港也不例外,今年的大賽將於周日(20日)舉行。這是給年青新馬角逐的大賽事。

打吡賽源於英國葉森賽馬場,有二百多年歷史。賽事稱為打吡,可說是天意。1779年,第十二代打吡郡伯爵Edward Smith-Stanley與英國賽馬會高級董事Charles Bunbury建議創辦一項專為三歲雌馬的一哩半賽事,並以打吡爵士的府邸冠名為「橡樹大賽」,最後由打吡爵士的賽駒勝出。由於橡樹大賽十分成功,二人遂建議翌年增設一項三歲雄馬及雌馬混合賽,賽事名稱則由二人擲毫、由天決定;結果打吡爵士贏了,遂以此為名。倘若當時那枚銀幣轉向另一面,今天大家要喚這場大賽為Bunbury而非Derby了。

1873年,香港於跑馬地馬場舉行了首屆打吡賽,較1884年馬會成立還要早11年;雖然賽事在日佔淪陷時一度停止,但1947年恢復舉行,一直至今。

跟其他地方只許三歲馬參賽不同,香港打吡大賽只限四歲馬參加,原因是香港匯集南、北半球賽駒,成熟程度不一,而且從海外入口的馬匹需要時間適應,為了讓不同地方馬匹成長至相若程度,馬會遂把歲數上調,確保賽駒公平競逐。每一匹賽駒一生只有一次參賽機會,難怪有「四歲功名.一生一次」之說。

看過去廿多年打吡賽果,發現成績紀錄越跑越快。2000年開始打吡賽程由1,800米增至2,000米,冠軍賽駒在首年的時間是2分03秒,至2021年冠軍賽駒只須2分01秒多便完成賽事。而2020年贏得打吡賽的「金鎗六十」更只以約兩分鐘時間跑畢全程,非常厲害。短短廿年有幾秒的進步,奧運選手也未能做到。

很多馬友深信打吡冠軍雖是極度威風,然而後來成就卻非常有限;有幾匹贏了打吡後,表現無以為繼,甚至令人失望。打吡賽像應了「小時了了,大未必佳」這句話。年青讀書考第一,可是事業成就不一定最成功。

但打吡賽實在也是香港馬王的搖籃,能夠贏得賽事的四歲馬必是好馬。自1978年開始評選香港馬王以來,先後有十多匹打吡冠軍日後成為馬王,包括曾是兩屆馬王「同德」、三屆馬王「翠河」、「爪皇凌雨」、「金鎗六十」等。

從另一角度看,過去四十多年來有不少獲封馬王的賽駒,亦未曾贏過打吡賽。就像大家熟悉的馬王「祿怡」、「精英大師」、「靚蝦王」、「美麗傳承」、「步步友」便是例子。

我朋友回應:「哦,那我正有希望。我小時讀書考試成績不知所謂,但一直都相信希望在明天。而且看見你,我也不算太差!」
馬識途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