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文慧 - 大潭水塘群帶路碑|卓閱旅途

  早前趁着天氣舒適,到大潭水塘輕鬆郊遊。印象中上一次到大潭,已是學生年代去旅行,當年只顧與同學燒烤玩樂,沒曾在意水塘的景觀與歷史。倒是今次老地重遊,心態已不同,當看到水塘之間幾條逾百年歷史的拱形輸水道與石橋,就像我曾在歐洲看過的古老石拱橋般,勾起我對大潭水塘箇中故事的興趣。
大潭水塘是一八八三年至一九一七年間,政府為解決巿民對飲用水需求而建造的集水及貯水系統,當中包括建造大潭上水塘、大潭副水塘、大潭中水塘和大潭篤水塘四個水塘,以及周邊的集水與供水系統,水塘總容量達八百三十萬立方米,歷時三十五年才完成。

此區屬於郊野公園範圍,設施仍然運作,舊設施都保存並維護得甚好。以郊遊角度來說,路徑甚為親民,老幼皆宜。整條路徑風景同樣優美,最吸引我是路上一條細長石柱,位置當眼卻因融合山林景色,遊人經過時很容易會錯過。

經同行朋友提點,原來這是一塊饒有歷史的「群帶石」,高約一米,以花崗岩雕鑿而成,造型有少許像方尖碑,碑上刻有英文Victoria Stanley,中文則刻上群帶路及赤柱,還分別用英哩及華里標示距離。

曾有說這碑是紀念蜑家村民陳群為英國人從赤柱引路到維多利亞城(今中環山頂一帶)而建,不過有人翻查一八六六年的地圖,發現當時由中環至登籠洲(今近灣仔)一帶的港島北岸地區稱為「群帶路」,因而阿群帶路之說可能只是穿鑿附會。有趣是當年英國人也許真的曾靠過村民引路,故事流傳得生動,兼立了群帶路石碑,後來更出現「阿群帶路圖」,此圖甚至用於昔日殖民地印徽,以及俗稱「青蟹」的舊十元紙幣中。今日大潭群帶路石碑仍屹立原處,另一塊本在石排灣道的群帶路石碑,則已移至香港歷史博物館存放。

(www.joannecheuk.com)
卓文慧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