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曉華 - 一份專業|美食紀行

相信本星期的熱門新聞,將會集中在「中港通關」。朋友問:「中、港、澳三地互通,最想去的地方是哪裏?」南下北上一家親,潮州排第一,第二個想去的是江、浙一帶,第三個點是澳門。

三個地方都有我最熟悉的味道,汕頭手打牛筋丸、江浙東坡肉,香港雖然做得到,但是比起國內原產地味道,起碼差三級。

朋友問:「那麼澳門味道是甚麼?」要數澳門代表性味道,安德魯葡撻、誠昌飯店水蟹粥、細龜牛肉魷魚炒麵、黑沙環葡國菜,隨便就可以數到一大堆。不過相信大多數答案背後,大家都會加上「以前」。

以前的味道是否比現在好?不知道,可以肯定的是「食唔返」!澳門過去人口少,發展慢,香港人視它為「後花園」,周末過大海鬆一鬆,過兩天悠閒假期,輕輕鬆鬆,要求不高的,每一種味道都變成為一種回憶,喜歡的味道都因為思念而建立起來。

澳門味道,隨時代而改變,記得三十多年前,第一次參加媒體活動,車上有好幾名元老級專欄作家。依達、簡而清、薛興國與黃雅歷等粒粒巨星(年輕讀者可以上網搜一下),要知道當年傳媒的影響力都集中在紙媒上,元老說故事,小薯如我輩就只有認真去聽和仰望!

簡而清先生是行內的「口水佬」,一開口就停不了,由一九三八年廣州淪陷走難說起,穿山越嶺,珠海陸路過境,再由澳門坐船逃難到香港。在文字仍然存活的時代,寫飲食是個人的大數據收集,美食家無論是引經據典,還是更深入的介紹飲食歷史與文化,見多識廣,講究的是一份專業! 
(www.youtube.com/channel/UC39gFX0VF1BxPRDOfFu4Lmw?view_as=subscriber)
紀曉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