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達智 - 再見耶路撒冷 | 智智樂GO
圖片所示,已非筆者首次探訪以色列,而是第四次;唸設計學院三年,連續三年復活節期間去了三次,每次為期三周至⼀個月。那次再去,已是回港工作六至七年間,距離第一次近十年;十年不算長,尤其青春壯年,但跟我同歲,更年輕兩周的朋友David Moskovitz已生華髮,是猶太人早熟的遺傳?是工作家庭兒女的負擔?
感謝David(希伯來文音譯,靠近中文「大衛」,而非英語 David),在百忙中抽離特拉維夫的工作及家小雜務,特意陪伴回到那些年他上美術學院及居住有年的耶路撒冷,伴我同度舊時。
照片背景並非在他帶領下,讓我愛得不能自拔幾乎天天黃昏之前跑上橄欖山舊猶太墳場,等待世上至震撼的日落舊城。而是另一個叫我曾經戀戀不捨,耶路撒冷近郊巴勒斯坦人基督教及俄羅斯東正教社區Ein Karem。
David父母來自羅馬尼亞,逃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屠殺猶太人滅族的大禍之後,移民到巴勒斯坦定居在他們下船的以色列第一大港海法。在海法出生成長,四年兵役之後,決定前往耶路撒冷攻讀平面設計,受到父母極力反對,因為聖城經常出現不同種族及不同宗教的衝突,炸彈爆炸突襲事件經常發生。然而David對數千年歷史的耶路撒冷近乎癡迷地戀上。上課之餘,走遍高原的群山。橄欖山舊猶太墳場觀日落,Ein Karem巴勒斯坦人充滿塞浦路斯柏樹的村莊,還有東正教十分寧靜的修道院院落間一個下午讀半本書,當然還有未築高牆分隔之前的伯利恆;在下亦曾隨他遠足步行從耶路撒冷走到耶穌出生之地。
David教我用希伯來文唸伯利恆,唸耶路撒冷;音準90%靠近廣東話而非英語。
頗長一段時間人家問我世上最愛旅遊的地方是哪裏?
恆久回答:
京都、杭州、檳城、巴黎、翡冷翠及耶路撒冷;不離不棄,多年答案不曾更改,直至近年巴黎的治安越來越差,人種越來越複雜,不禁叫人搖頭歎息。然而每次說起耶路撒冷,旁人驚奇眼神望我:閣下如何愛上長期處於戰爭氛圍的以色列?
不要求別人認同,愛上任何人、事、物及地方都有個人的理由,吾所經歷旁人何須認同?
這當中當然夾雜友情因素,萍水相逢在長途火車自德國北部到南部的認識,再而被邀請前往以色列探望,從他的私人地圖出發,我所看到經歷過繼而愛上的地段,甚至高原群山上豈能收藏的習習涼風,難以細數。
那年別過David,幾年後為免他們的兒女經歷他從小面對隨時戰火蔓延的成長,決定搬到太太的家鄉南非,之後我沒有再回去以色列直至2018年冬天。
加沙地帶的入侵戰亂,可能導致我重返以色列,遙遙無期,在此寄語保重,再見!
鄧達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