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夢 - 當湯顯祖遇見莎士比亞 | 在島上讀書
近讀香港中華書局出版的《姹紫嫣紅開遍——崑曲與歷史文化》,細聽著名歷史文化學者鄭培凱教授分享崑曲千年流轉的奧妙,獲益匪淺。
鄭教授欣賞崑曲、研究崑曲,更普及崑曲。白先勇先生為此書撰寫序言,稱鄭教授在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主持的崑曲課程及衍生出來的崑曲活動,在香港的崑曲教育及推廣數十年如一日,「歷時最久、最有系統、影響最深廣」。藝術的普及與傳揚,非得有心人孜孜不倦、綿綿用力,方能久久為功。
書中收錄的文章,是鄭教授在20多年間陸續寫成,既從學術層面釐清崑曲作為中國傳統戲曲瑰寶的歷史文化意義,也是一位資深崑曲迷的聽戲心得放送。書中尤其讓我印象深刻是他由湯顯祖與莎士比亞兩位大劇作家的對比分析,引申出東西方文化哲思的互為映照。
湯顯祖與莎翁均為1616年逝世,在通訊並不便利的年代,兩位東西方戲劇界巨人應互不相識,但在數百年後的今天,兩人的作品及其在戲劇與文化界的地位常常被並置談論。在鄭教授看來,兩位文豪雖用不同語言、在不同背景下創作,但其作品中對人生的觀察、對人性的析解卻有驚人的相似。如是「理一分殊」,恰恰是文化之於個體的奧妙與魅力,或也是古老的戲曲乃至更普遍意義上的藝術至今仍常談常新的緣由所在。
李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