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業 - 香港非遺——文化和經濟的寶藏 | 安業興邦

每年6月第二個星期六是「國家文化及自然遺產日」,近日香港不同政府部門和一些民間機構紛紛響應,推出活動展示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承傳與發展面貌,讓我們難得在緊張繁忙的都市節奏中,可以再次重溫這些珍貴又充滿生活氣息的獨特文化珍寶。

  事實上,這些推廣可謂盡得「天時」與「地利」。大家剛開心度過的端午節,正是中國首個入選世界非遺的傳統民間節日,大澳龍舟遊涌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香港不折不扣是個非遺大寶庫!

  一個城市的興起與變遷,必然會在歲月的軌道中留下痕跡和記號。香港非遺的其中一個獨特性,是密集而多元。小小的1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擁有480個清單項目,其中具有高文化價值及急需保存的「代表作名錄」多達20項,遍及表演藝術(如粵劇、南音)、節慶(長洲太平清醮、中秋大坑舞火龍等10項)、自然界知識(涼茶)及傳統手工藝(如港式奶茶、搭戲棚)四大範疇。在偌大無垠的時間宇宙中,如果每項非遺是一顆星,香港這片星雲是多麼的璀璨耀目,實在值得向世界各地遊客推介。

  難得的是,香港不少非遺項目都是環環相扣,絕對有條件串連成盛大旅遊項目,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巨大吸引力。例如2011年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中秋節大坑舞火龍,同紮花燈、粵劇、戲棚、花牌製作等一脈相承,若能花點心思設計打造和推廣,國家級非遺隨時可變成國家級甚至世界級文化盛事和旅遊項目。

具濃厚本土特色盛事助吸遊客

  又例如春秋二祭、長衫和盆菜之間也有着緊密聯繫,這是香港新界宗族聚會的文化圖騰。以前村中長老在春祭和秋祭穿起長衫,主持儀式,然後整條村的村民圍在一起食盆菜,當中蘊藏着千百年東方文化重視敬天法祖、族群團結的社會文化傳統,同時又具有香港特色的時代風貌。

  早前端午節連同周末3日假期,不少港人趁機北上消費,在假期首日的周六,有逾52萬港人離境,當中近8成是北上,創復活節後高峰。再回顧5月份母親節各過境口岸的澎湃人潮,反映市民北上度假消費已成常態。香港要振興市道,就要吸引更多世界各地遊客來港,「非遺盛事」有濃厚本土特色,別樹一幟,而且可年年舉辦,可持續性強,實在值得研究。

  當然,從文化承傳角度,推廣非遺可讓市民對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華夏文化有更深認識、認同和光榮感,從而培養出更深厚家國情懷、更積極正面人生觀,對一個城市而言,這又是另一份無法衡量的巨大價值了。

曾安業

更多文章